補益蒺藜丸

補益蒺藜丸

BU YI JI L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腎經 19%
肺經 13%
心經 12%
胃經 9%
肝經 9%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益蒺藜丸中包含黃耆,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1. 補氣固本: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蒺藜善於疏肝解鬱,但可能耗氣傷津。黃耆可補氣益氣,平衡蒺藜對人體的影響,避免藥性過於偏寒。
  2. 增強藥效: 黃耆與蒺藜搭配,可增強蒺藜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效果。黃耆補氣,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蒺藜藥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總而言之,黃耆在補益蒺藜丸中起到補氣固本、平衡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是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補益蒺藜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主要目的是補益肝腎、增強體力。芡實作為該方劑的組成成分之一,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首先,芡實性平而味甘,具有補脾益腎的功效,特別適合用於脾腎虧虛的人羣。其次,芡實富含澱粉和蛋白質,能有效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促進康復,特別是在身體虛弱或術後恢復期時,非常有益。此外,芡實還能促進腸胃消化功能,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的情況。綜合以上因素,芡實在補益蒺藜丸中起到了調和脾胃、補腎益氣的重要作用,使整體方劑的療效更加均衡而全面。因此,芡實的加入不僅提升了補益蒺藜丸的整體效果,還具有良好的臨牀應用價值。

補益蒺藜丸中加入白朮,主要是為了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白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蒺藜則善於平肝熄風、清熱解毒、補腎壯陽,二者配合,可以協調肝腎,補益精氣,同時也能改善脾胃功能,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利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補益蒺藜丸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 沙苑子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蒺藜、補骨脂等合用,能有效增強腎氣,改善腎虛所致的陽痿、早洩、腰膝酸軟等症狀。
  2. 利水消腫: 沙苑子亦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有助於改善因腎虛所導致的水腫現象。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車前子、澤瀉等合用,能更有效地發揮利水消腫的效果。

由此可見,沙苑子的加入,不僅能補腎壯陽,還能利水消腫,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益腎氣,改善腎虛症狀的作用。

補益蒺藜丸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益肝腎、懸壅目昏等症狀。在其組成中,山藥被納入方劑中,主要是因為山藥具有多重的藥用價值。

首先,山藥性平、味甘,具有補脾健胃的功效,能夠促進消化吸收,提升脾胃的運化功能,這對於補益方劑的整體效果至關重要。當脾胃功能得到改善,人體的元氣自然會增加,這有助於達到全身的滋養效果。

其次,山藥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多醣類、蛋白質及維生素,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抗疲勞。此外,山藥還能潤肺止咳,對於同時存在的肺部問題有輔助療效。

總之,山藥以補脾腎的特性和其豐富的營養價值,能夠為補益蒺藜丸增添全面的調理效果,強化方劑的療效。

補益蒺藜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蒺藜性寒,入肝腎經,可補肝腎、行氣消瘀,但若脾虛濕盛則易致藥力難以發揮。茯苓健脾利濕,可助蒺藜藥力更好地發揮。
  2. 協調藥性: 茯苓能緩解蒺藜的寒涼之性,使其補肝腎而不傷脾胃,有利於藥性協調,達到更好的療效。同時,茯苓的寧心安神作用,也能減輕蒺藜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頭暈、乏力等。

補益蒺藜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改善血運: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蒺藜性平,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降壓降脂等作用。兩者合用,可相輔相成,補血活血,改善血運,促進血液循環,達到疏肝解鬱、止痛降壓的目的。
  2. 滋陰潤燥,調和氣血:當歸能滋陰潤燥,養血活血,而蒺藜則偏於行氣活血。二者合用,可滋陰潤燥,調和氣血,使藥效更為全面,避免單用蒺藜燥性過強,對身體造成損害。

補益蒺藜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原因在於其理氣消脹、行氣止痛的功效,可輔助蒺藜藥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蒺藜擅長治療肝腎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疼痛,但若脾胃氣滯、濕濁內阻,則會影響藥效的吸收和發揮。橘皮能理氣化濕、消食導滯,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促進藥物的吸收,並能疏通經絡,減輕疼痛,與蒺藜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補益蒺藜丸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和胃,消暑除濕: 白扁豆性味甘平,具有健脾和胃、消暑除濕的功效。補益蒺藜丸可能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暑濕困脾等症狀,白扁豆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緩解濕熱之邪對脾胃的侵襲,協同其他藥物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配伍增效: 白扁豆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增效作用。例如,白扁豆與蒺藜搭配,可加強健脾利濕、疏肝解鬱的功效,對於治療因脾虛濕困引起的肝鬱氣滯、情緒不暢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補益蒺藜丸中包含菟絲子,乃因其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之效。

菟絲子為補腎要藥,能溫腎壯陽,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遺精滑精等症狀,均有顯著的療效。其性溫,味甘,入腎經,能溫腎助陽,補益腎精,同時也能固腎縮尿,改善腎虛所致的尿頻、尿急等症狀。

因此,補益蒺藜丸中加入菟絲子,旨在藉其補腎益精之效,增強藥方對於腎虛相關病症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益蒺藜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腎虛氣虧,耳鳴眼花,脾胃虛弱,精氣不足」,其功效核心在於「補養腎水,滋陰明目」。從傳統中醫理論來看:

  1. 腎虛氣虧:腎主藏精,為先天之本。腎水不足則精氣虧乏,可致耳鳴(腎開竅於耳)、眼花(目失腎精濡養)。
  2. 脾胃虛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失運則精氣生成不足,加重腎虛;反之,腎陽不足亦影響脾陽,形成惡性循環。
  3. 精氣不足:腎精與脾氣互為根本,此方兼補二者,以達到「先天養後天,後天滋先天」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脾腎雙補」為綱,結合「補氣、固精、健脾」三法,藥物配伍層次分明:

1. 補腎填精為主

  • 沙苑子(160兩):為君藥,甘溫入腎,補腎固精、養肝明目,直接針對腎虛眼花。
  • 菟絲子(32兩):助沙苑子補腎益精,兼能溫脾,腎脾同治。
  • 芡實(炒,6兩):固腎澀精,與沙苑子協同固攝下焦精氣。

2. 健脾益氣為輔

  • 黃耆(48兩)、白朮(48兩):兩藥合用量大,共為臣藥,補脾益氣,解決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的問題。
  • 山藥(32兩)、扁豆(16兩)、茯苓(16兩):輔助健脾,山藥兼能補肺腎,扁豆化濕,茯苓滲濕,使補而不滯。

3. 調血理氣為佐

  • 當歸(32兩):養血活血,補肝以助腎(肝腎同源),且防補氣藥之燥性。
  • 橘皮(16兩):理氣和中,醒脾化濕,使補益不致壅滯。

配伍特點

  • 脾腎互補:沙苑子、菟絲子補腎;黃耆、白朮健脾,契合「補後天以養先天」之理。
  • 補澀結合:補益藥中配芡實固精,防精氣耗散。
  • 動靜相宜:當歸活血、橘皮行氣,使全方補而不滯,滋而不膩。

可能功效延伸

除傳統主治外,本方因兼顧脾腎氣血,或可推論用於:

  • 慢性疲勞:脾腎兩虛所致精神萎靡、體力不支。
  • 視力模糊:肝腎不足(目為肝竅,腎精上注於目)。
  • 輕度水腫:脾虛濕滲(茯苓、白朮、扁豆之利濕作用)。

此方體現中醫「整體調理」思維,通過補脾腎、益精氣,從根本改善虛損狀態。

傳統服藥法


黃耆48兩,芡實(炒)6兩,白朮(麩炒)48兩,沙苑子160兩,山藥32兩,茯苓16兩,當歸32兩,橘皮16兩,扁豆16兩,菟絲子32兩。

補養腎水,滋陰明目。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重二錢。每服2丸,溫開水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耳鳴慢性腎衰竭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眼睛模糊

相同名稱方劑


補益蒺藜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黃耆48兩,芡實(炒)16兩,白朮(麸炒)48兩,沙苑子160兩,山藥32兩,茯苓16兩,當歸32兩,橘皮16兩,扁豆16兩,菟絲子32兩。 主治:補養腎水,滋陰明目。主治:腎虛氣虧,耳鳴眼花,脾胃虛弱,精氣不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