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蔞丸

瓜蔞丸

GUA LO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2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脾經 25%
肺經 25%
大腸經 8%
肝經 8%
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瓜蔞丸中包含瓜蔞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利濕通淋:瓜蔞仁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利濕通淋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所致的小便不利、淋痛、尿頻等症狀,瓜蔞仁能有效清熱利濕,促進排泄,緩解不適。

2. 和解脾胃,止嘔消食:瓜蔞仁還能和解脾胃,止嘔消食。對於因濕熱阻滯脾胃所致的嘔吐、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瓜蔞仁能清熱利濕,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慾。

因此,瓜蔞丸中包含瓜蔞仁,旨在通過其清熱利濕、和解脾胃的功效,治療濕熱內蘊所致的泌尿系統及消化系統疾病。

瓜蔞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一、 和胃降逆: 半夏性溫,味辛,能降逆止嘔,化痰止咳。瓜蔞丸主要用於治療痰熱內盛,咳嗽喘息,胸悶氣短等症,半夏可輔助瓜蔞消痰止咳,並能降逆止嘔,避免藥物上逆,減少副作用。

二、 燥濕化痰: 半夏善於燥濕化痰,而瓜蔞性寒,能清熱化痰,二者配合,可更有效地清熱化痰,達到治療痰熱咳嗽的目的。

瓜蔞丸中加入山楂,主要是基於其消食化積的功效。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散瘀血、降血脂的功效。瓜蔞丸主要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而山楂可以幫助消化積滯,促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配合其他藥材,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瓜蔞丸中包含神麴,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消食化積: 神麴為麥芽經發酵而成,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之功效。瓜蔞丸本身主治脾胃積滯,食積不化等症狀,神麴的加入可增強其消食化積的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二、 行氣止痛: 神麴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瓜蔞丸除了消食化積外,亦可用於治療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神麴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行氣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瓜蔞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食積、痰壅滯喘」,屬中醫「痰食互結」之證。食積指飲食停滯脾胃,氣機受阻;痰壅則因脾失健運,聚濕成痰,上犯肺絡而致喘。瓜蔞丸以化痰散結、清熱生津為核心,針對痰熱膠結、肺氣不降之病機,兼具潤燥通腸之效,適合痰稠難咯、胸膈痞滿兼見食滯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瓜蔞根(天花粉)

    • 性味甘微苦寒,歸肺胃經,具清熱生津、潤燥化痰之功。以人乳汁拌蒸,增其潤養陰血之效;竹瀝拌曬,強化清熱化痰、透絡開竅之力。針對痰熱壅肺之喘,滋陰潤燥以稀痰,痰消則氣道通暢。
  2. 佐使:蜂蜜為丸

    • 煉蜜和藥,既緩和瓜蔞根寒性,又助潤肺滑腸,通腑降濁。食積痰阻者,腑氣不通則肺氣不降,蜜丸噙化或米飲送服,兼顧上焦(潤肺化痰)與中下焦(導滯通便),形成「肺腸同治」之局。

配伍特點

  • 潤燥相合:瓜蔞根生津潤燥,佐以竹瀝化痰,解決痰稠黏滯之弊。
  • 升降並調:痰消則肺氣得降,積滯去則脾胃得升,契合「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理論。
  • 藥簡力專:單味主藥精製,透過炮製(人乳、竹瀝)增效,適應痰熱偏燥之證,避免溫燥助火之弊。

引申應用
此方結構提示,痰喘若兼見口乾舌燥、痰黃稠者,可考慮痰熱傷津之病機。後世發展中,類似思路見於瓜蔞貝母類方劑,加強化痰散結之效,然本方以潤為要,尤適熱痰初傷陰津者。

傳統服藥法


瓜蔞根(薄切,用人乳汁拌蒸,竹瀝拌曬)。
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彈子大,噙化;或丸如綠豆大,每服100丸,米飲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氣喘乳腺炎心內膜炎乳房腺體瘤容易焦慮恐懼心包炎心肌炎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脫肛咳嗽容易憂鬱多痰尿中混挾精液怕冷身體發低熱呼吸急促,喉中哮鳴如哨鳴音

相同名稱方劑


瓜蔞丸, 出處:《脈因證治》卷上。 組成:瓜蔞子、枳實、陳皮。 主治:胸痞或脅下逆搶心。

瓜蔞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三。 組成:瓜蔞根2兩,澤瀉2兩,土瓜根2兩。 主治:男子尿精。

瓜蔞丸, 出處:《濟陽綱目》卷三十三。 組成:瓜蔞根(薄切,用人乳汁拌蒸,竹瀝拌曬)。 主治:三消。

瓜蔞丸, 出處:《丹溪治法心要》卷二。 組成:瓜蔞仁、半夏、山楂、神曲各等分。 主治:食積,痰壅滯喘。

瓜蔞丸, 出處:《得效》卷十二。 組成:黃瓜蔞1個,白礬半兩。 主治:初病脫肛,鼻梁青脈,唇白,齒根焦黃,久病兩頰光,眉赤,唇焦,多啼哭。

瓜蔞丸, 出處:《醫林纂要》卷七。 組成:瓜蔞1枚(用面包裹煨熟,去面用),百部4兩,麻黃2兩,黃芩1兩,杏仁1兩。 主治:積年哮喘,偶觸清寒即發。此有寒痰宿積於肺而胃氣方實盛,故和緩則相安,更遇外寒觸之,則陽氣鬱而忿爭,積寒並發,氣促而喘矣,此病小兒多有之者,不時喘咳,身有微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