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苓丸

半苓丸

BAN L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22%
胃經 22%
腎經 11%
膀胱經 11%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半苓丸中加入神麴,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神麴為麥芽的發酵製品,具有消食健胃、理氣消積的功效。半苓丸主治脾胃濕熱,食積不化,神麴可助其消解積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2. 和中開胃:神麴亦具備和中開胃之效,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患者,神麴可起到輔助作用,提升療效。

半苓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善於降胃氣,止嘔逆。對於脾胃虛寒,痰濕阻滯所致的嘔吐、眩暈等症,半夏能有效地降逆止嘔,使氣機通暢。

2. 化痰燥濕: 半夏性燥,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壅肺,咳嗽痰多等症,半夏能有效地祛除痰濕,使呼吸通暢。

因此,半夏在半苓丸中,起到了降逆止嘔、化痰燥濕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半苓丸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豬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半苓丸常用於治療脾虛濕困、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豬苓可協助利水滲濕,去除體內濕邪,達到治療目的。
  2. 配合茯苓: 半苓丸中包含茯苓,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寧心安神、健脾和胃的功效。豬苓與茯苓搭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利水滲濕的作用,使療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半苓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半苓丸主治「白濁」,即古代指小便混濁、色白如漿的病症,多屬濕熱下注或脾腎不固所致。此證可能涵蓋今之乳糜尿、前列腺炎或淋證等。方劑以燥濕化痰、分利水濕為核心,通過調理中焦與下焦,達到清濁分消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味組成

    • 半夏:辛溫,歸脾胃肺經。功能燥濕化痰、降逆和胃,針對中焦濕濁內阻之病機,從源頭切斷濕濁生成。
    • 豬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專擅利水滲濕,直接導下焦濕濁從小便而出,與半夏上下分消。
    • 神曲:甘辛溫,歸脾胃經。消食化滯,助脾胃運化,防止食積助濕,間接減少濕濁來源。
  2. 配伍邏輯

    • 辛溫與淡滲並行:半夏辛溫燥濕於中,豬苓淡滲利濕於下,形成「上燥下利」之勢,分消濕濁。
    • 消補兼施(隨證加減):原方以祛邪為主,但註明虛勞者需配補陰藥(如熟地、山藥),胃弱者佐人參、升麻、柴胡,既升清陽又補脾氣,體現「標本兼顧」之靈活運用。
    • 曲糊為丸:神曲製丸不僅為賦形劑,更助藥力緩釋,尤其適合濕濁纏綿之症。

三、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結構簡潔,若擴大應用,可推論其潛在機制:

  • 調理三焦水道:半夏宣通上焦、神曲疏導中焦、豬苓暢通下焦,三焦氣化得復,則水濕自循常道。
  • 從「脾為生痰之源」論治:白濁雖見於下焦,實則脾虛濕聚為本。半夏、神曲健運脾胃,豬苓祛已生之濕,符合「治病求本」原則。

總結
半苓丸以燥濕利水為主軸,針對濕濁內蘊之白濁證,通過恢復脾運與膀胱氣化功能,使清升濁降。其組方思路體現「通利二便以祛邪,調理臟腑以固本」的中醫治療邏輯,而隨證加補氣升提之品,更顯辯證之精妙。

傳統服藥法


神曲、 半夏、 豬苓各等分。
虛勞者,用補陰藥;胃弱者,兼用人參及升麻、柴胡升胃中之清氣。
曲糊為丸。
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半苓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半苓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
  • 半苓丸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多痰尿中混挾精液小便渾濁不清

相同名稱方劑


半苓丸, 出處:《醫學正傳》卷六。 組成:神曲、半夏、豬苓各等分。 主治:白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