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腎丸

白羊腎丸

BAI YANG SHE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28%
腎經 16%
膀胱經 16%
胃經 12%
脾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羊腎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具有燥濕化痰、止嘔降逆的功效。腎虛常伴隨脾虛濕困,導致痰濕內阻,影響腎氣運化。半夏可化解痰濕,改善腎虛所致的痰多、咳嗽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腎虛常伴隨脾胃虛弱,易導致氣逆上沖,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能降逆止嘔,緩解腎虛所致的胃氣上逆,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食慾和消化功能。

白羊腎丸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膀胱經,能利水滲濕,消腫排膿,對於水腫、小便不利、濕熱下注等症狀均有療效。

白羊腎丸作為治療腎虛、水腫等症的方劑,加入豬苓有助於去除體內濕氣,促進利尿排毒,從而改善腎臟功能,達到治療目的。同時,豬苓也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協同作用,共同發揮其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羊腎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便白濁」及「遺精」,皆屬「精氣下泄」之證。中醫理論中,白濁多因濕熱下注、腎氣不固,導致小便混濁如漿;遺精則因相火妄動或腎虛不攝,使精關不固。本方以「除濁」為主要作用,結合羊腎補益腎氣,豬苓與半夏配伍,共奏利濕化濁、固腎止遺之效。

二、組成與治療邏輯

  1. 半夏

    • 性味辛溫,主入脾胃經。傳統用於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本方以半夏與豬苓同炒,炒後減其燥性,增其化濕濁之功,尤擅清除下焦濕濁(如白濁、下焦痰濕)。
  2. 豬苓

    • 性味甘淡平,利水滲濕,專治小便不利、淋濁帶下。
    • 與半夏同炒,取其「淡滲」之性引濕濁從小便出,並與半夏協同強化「除濁」效果。炒後研末外用養藥,可能取其輕清之氣助藥性滲透。
  3. 羊腎(內外腎)

    • 中醫以「以形補形」,羊腎(睾丸)味甘溫,補益腎精、固攝下元,針對遺精、腎虛不固之病機。
    • 方中以酒煮爛研,增強溫補之效,結合半夏、豬苓的祛濕作用,達成「攻補兼施」之目的。

三、配伍原理與功效推論

  • 祛濕濁為主,補腎為輔
    半夏與豬苓同炒,以辛溫(半夏)配合淡滲(豬苓),使濕濁從小便分消,針對「標證」(白濁);羊腎補腎固精治其「本」(遺精)。此結構體現「標本兼治」思想。
  • 炮製與劑型設計
    • 半夏與豬苓共炒至色褐,可能減半夏毒性,增其燥濕之效,並使藥性偏走下焦。
    • 豬苓末「養藥」(置瓶保存),可能有助丸藥保存或緩釋藥性。
  • 服法意義
    以豬苓煎湯送服丸劑,形成「藥引」作用,加強利濕效果;空腹服藥使藥力直達下焦。

四、可能的治療機制

  1. 濕熱白濁:半夏燥濕降濁,豬苓利水導濕,兩者協同清除下焦濕熱,改善小便混濁。
  2. 腎虛遺精:羊腎溫補腎陽,固攝精關,佐以半夏、豬苓祛濕,避免補益助濕。

此方結構簡潔,體現「通補並用」之法,適合濕濁未清而兼腎虛者,然須辨證濕熱與虛損孰輕孰重調整配伍。

傳統服藥法


半夏, 豬苓2兩。
除濁。
上將半夏淨洗,豬苓同炒。色褐為度,卻用半夏為末,酒煮羊內外腎爛研,同杵為丸。卻以豬苓為末,入瓷瓶內養。
每服50-70丸,溫水或豬苓煎溫湯空心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遺精前列腺炎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多痰尿中混挾精液小便渾濁不清

相同名稱方劑


白羊腎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引《鄭氏家傳渴濁方》。 組成:半夏,豬苓2兩。 主治:除濁。主治:小便白濁,遺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