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痹膏

拔痹膏

BA B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蘭台軌範》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脾經 33%
肺經 33%
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拔痹膏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祛風止痛的功效。拔痹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半夏可祛除風寒濕邪,並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 半夏亦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進而有助於消除瘀血、止痛消腫。

因此,半夏的加入可有效提升拔痹膏祛風濕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拔痹膏」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拔痹膏」為外敷方劑,主要針對「痹證」與「歷節」。

  1. 痹證:中醫所稱之「痹」,泛指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發肢體關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痹證依病因可分為「風痹」(行痹)、「寒痹」(痛痹)、「濕痹」(著痹)及「熱痹」等,此方應以風寒濕痹為主。
  2. 歷節:又稱「歷節風」,類似現代醫學之「類風濕性關節炎」,特點為關節腫痛、變形,甚則「疼痛如虎咬」,多因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復感外邪所致。

此方以「塗敷」外治痹痛,推測其作用為逐濕化痰、通絡止痛,適用於關節局部腫脹、僵硬或寒性疼痛。


二、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組成:

  1. 生半夏(為末)
    • 性味: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
    • 傳統功效:燥濕化痰、散結消腫、降逆止嘔。
    • 外用邏輯:
      • 生半夏具強烈辛散之性,外敷可刺激局部,促進氣血流通,散寒濕之結。
      • 其「化痰」功效不僅指有形之痰,亦能化解關節處「無形之痰濁」(即痰瘀痹阻),改善腫脹僵硬的病理產物。
  2. 廣膠(黃明膠或牛皮膠)
    • 性味:甘平,歸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滋陰潤燥、止血、黏合斂瘡。
    • 外用邏輯:
      • 作為基質,可黏附藥末於患處,延長藥效滲透時間。
      • 膠質柔潤,能緩和生半夏之峻烈,避免過度刺激皮膚。
  3. 薑汁(煎烊調藥)
    • 性味:辛溫,歸肺、脾、胃經。
    • 輔助作用:
      • 增強散寒溫通之力,助半夏驅除寒濕。
      • 薑汁能解半夏毒(古法認為薑製可減半夏毒性),亦能促進藥效發揮。

配伍邏輯:

  • 辛溫逐痹:生半夏與薑汁皆屬辛溫,合用以溫散寒濕、開通痹阻。
  • 膠固緩釋:廣膠使藥性緩慢滲透,針對「久痹」「痰瘀膠結」之病機,逐步鬆解黏連。
  • 局部攻邪:外敷直接作用於患處,避免內服生半夏之毒性,專攻局部痰濕瘀滯。

可能作用機理(中醫角度):

  1. 散寒除濕:辛溫藥性穿透皮膚,驅散關節寒濕之邪。
  2. 化痰通絡:化解痰濁瘀血,改善關節腫脹僵直。
  3. 刺激引導:生半夏外敷可能輕度刺激局部,增加血液循環,促進代謝廢物清除。

三、總結

「拔痹膏」以生半夏為君藥,攻逐痰濕;廣膠為佐,固護緩和;薑汁為使,增強溫通。全方體現中醫「外治痹證」的思路,針對寒濕夾痰、痹阻經絡之證,通過局部藥效滲透達到「拔除痹邪」之效。其設計簡約而重點明確,符合古代「以毒攻毒」「峻藥緩用」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生半夏(為末)、廣膠各等分。
先用薑汁將膏煎烊,調入半夏。
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拔痹膏, 出處:《蘭台軌範》卷二。 組成:生半夏(爲末)、廣膠各等分。 主治:痹證,歷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