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夏二味丸
BAN XIA ER WE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六引許仁則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脾經 33%
肺經 33%
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半夏二味丸以「半夏」為主要成分,其原因如下:
- 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其辛散溫燥之性,可燥濕化痰,清熱解毒,對於痰溼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半夏可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節、痰濁上逆所致的嘔吐、噁心、眩暈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半夏二味丸以「半夏」為主要成分,正是利用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半夏二味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積冷在胃,嘔逆不下食」,意指因脾胃虛寒、寒邪積滯於胃,導致胃氣上逆、嘔吐頻作、無法進食之證。此類症狀常見於寒邪傷胃,或脾胃陽氣不足,無法溫運水穀,進而影響消化功能。
古代醫家取半夏降逆止嘔、溫化寒痰之效,輔以小麥麵健脾和中,共奏溫胃散寒、止嘔開食之功。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分析
半夏(制,1升)
- 性味:辛溫,有毒(炮製後毒性減緩)。
- 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為治療嘔吐之要藥。《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
- 本方取其「降逆氣、溫胃散寒」之力,針對寒積胃中、氣逆不降之病機。
小麥麵(1升)
- 性味:甘涼(或稱甘平)。
- 功效:健脾益氣、和胃調中,《食療本草》提到其能「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
- 本方中與半夏配伍,一則緩和半夏之燥烈,二則健脾以助運化,防止寒邪再積。
2. 製方邏輯
- 溫散並行:半夏辛溫散寒,小麥麵甘緩和中,兩者相配,溫而不燥,散寒而不耗氣。
- 降逆與健脾結合:半夏降胃氣以止嘔,小麥麵補脾胃以固本,標本兼顧。
- 丸劑緩攻:製成水煮丸劑,藉由「旋煮旋服」之法,使藥力持續作用於脾胃,逐步化解寒積。
3. 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寒積致嘔」的核心病機,以「溫中降逆」為原則:
- 散寒開結:半夏辛溫之性,能破除胃中寒凝,恢復胃氣通降之職。
- 護胃益氣:小麥麵甘緩補脾,防止半夏溫燥傷胃,同時助脾胃運化水穀。
- 漸進調治:從少量(4-5丸)漸增至中量(14-15丸),符合「積冷」需緩消的治療特點,避免藥力過猛反傷正氣。
三、適用症與延伸思考
此方適合「寒證嘔逆」之輕中度患者,若寒甚者可配伍生薑、乾薑;若兼脾虛氣弱,可加人參、白朮等補益之品。忌羊肉、餳(麥芽糖),恐其甘溫助濕,反增脾胃負擔。
總結:半夏二味丸以簡馭繁,通過溫降結合,化解胃中寒積,恢復脾胃升降功能,體現古代「小方治大病」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半夏1升(制), 小麥面1升。上搗半夏為散,以水搜面為丸,如彈子大,以水煮令面熟則是藥成。
初服4-5丸,1日2次,稍稍加至14-15丸,旋煮旋服。服此覺病減,欲更重合服亦佳。
忌羊肉、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半夏二味丸, 出處:《外台》卷六引許仁則方。 組成:半夏1升(制),小麥面1升。 主治:積冷在胃,嘔逆不下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