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壺丸

清壺丸

QING H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7.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7%
胃經 25%
肺經 25%
肝經 1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清壺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一、 燥濕化痰:半夏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可有效清除痰濁,改善呼吸道黏液分泌過多等症狀。清壺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半夏的燥濕化痰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更有效地化解痰濕,改善症狀。

二、 降逆止嘔:半夏除了燥濕化痰外,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痰濕阻滯所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清壺丸中加入半夏,除了化痰外,還可以同時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症狀,提高療效。

清壺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化痰止咳: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對於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等症狀,天南星可起到化解痰液、通暢氣道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祛風止痛:天南星亦具有一定的祛風止痛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清壺丸可能以天南星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祛風止痛的效果。

清壺丸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消食化積:神麴性溫,味甘,能消食積滯,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清壺丸本身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而濕熱易阻礙脾胃運化,導致食積,神麴的加入可以幫助消食化積,進一步改善咽喉腫痛的症狀。
  2. 調和藥性:神麴味甘,能和中調脾,起到緩解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燥性或寒性,使藥效更加溫和,避免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壺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痰飲為中醫病理範疇,泛指體內水液代謝失常,停聚成痰濕之邪,阻滯氣機。其表現可包括胸膈痞悶、咳嗽痰多、嘔惡眩暈、肢體困重等。此方以「化痰消飲」為核心,針對痰濕壅盛之證,尤其側重於脾胃升降失司、痰濁中阻之病機。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半夏與天南星

  • 半夏(一斤):辛溫,歸脾胃肺經,為「燥濕化痰」要藥,擅消脾胃痰濕,降逆止嘔,化解中焦痰阻。
  • 天南星(半斤):苦辛溫,入肺肝脾經,具「祛風痰、散結滯」之效,助半夏加強化痰之力,尤其適用於頑痰膠結或風痰上擾之證。

兩者配伍:形成「化痰核心」,半夏偏治脾胃濕痰,南星偏祛風痰積滯,共奏化痰散結之效。

2. 臣藥:神曲與生薑

  • 神曲(半斤):甘辛溫,為發酵製劑,能「消食導滯、健脾和中」,輔助化解痰濕生成之源(食積停滯)。
  • 生薑自然汁:辛溫發散,既可解半夏、南星之毒,又能「溫中止嘔、宣散水氣」,助痰濕從表而透、從胃而降。

煎製法:生薑汁和餅後焙乾,強化溫化痰飲之性,兼顧儲存與藥效穩定。

3. 佐使藥:白朮、枳實、生薑糊

  • 白朮(三兩):甘苦溫,健脾燥濕,從根源杜絕「痰濕生成」(脾為生痰之源),與半夏形成「化痰+健脾」標本兼治結構。
  • 枳實(一兩):苦辛微寒,破氣消積,與白朮搭配(枳朮丸意),可「行氣化痰、通降腑氣」,解決痰阻氣滯之胸脘痞滿。
  • 生薑湯送服:持續溫化痰飲,引藥入中焦,兼顧護胃。

綜合治療原理

  1. 化痰消積:半夏、南星直攻痰濕,神曲助消積滯,從病理產物著手。
  2. 健脾行氣:白朮健脾、枳實行氣,調節中焦功能,切斷痰濕生成路徑。
  3. 溫散降逆:全程以生薑為媒介,既溫化水飲,又降逆止嘔,協調脾胃升降。

適用場景:痰濕壅滯於中焦,伴隨食少脘痞、嘔惡痰多、舌苔白膩等證。此方重「消」與「化」,屬攻邪為主、兼顧調中之劑。

傳統服藥法


半夏1斤,天南星半斤,神曲半斤。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和餅,焙乾,每曲4兩,入白朮3兩,枳實1兩,為末,生薑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二尖瓣狹窄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清壺丸, 出處:《簡易方》引《葉氏錄驗錄》(見《醫方類聚》卷—一七)。 組成:半夏1斤,天南星半斤,神曲半斤。 主治:痰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