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脾散

DIAO P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肝經 22%
肺經 13%
胃經 13%
心經 5%
腎經 5%
膽經 3%
膀胱經 1%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大腸經 1%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調脾散 」,主要成分是:三稜,莪朮,麥芽,胡椒,砂仁,川芎,茴香,甘草,青皮,陳皮, 主治功效是:婦女肺經出現疾病,熱氣向上衝擊,當經血運行時,血液反而倒流上升而吐出。

  •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莪朮:**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的功效。

  • **胡椒:**性溫,具有溫裡溫中、補陽、解毒、降氣、溫中散寒、下氣消痰等功效。

  • **麥芽:**性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胃、消食化積、行氣理氣、溫裡溫中、除煩等功效。

  •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三稜:**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傳統代功效。

  •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 **茴香:**性溫味甘,歸脾、胃、肝、腎四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功效。

總結:中藥方劑「 調脾散 」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功效,適用於婦女肺經出現疾病,熱氣向上衝擊,當經血運行時,血液反而倒流上升而吐出的情況。

傳統服藥法


蒼朮(米泔浸一宿,冬浸二宿,銼,焙乾,炒赤色,秤)8兩,厚朴(去皮,薑汁炒)5兩,甘草(炙)1兩。
上為細末。
每服2錢,用燒鹽湯點7分盞服。或用水1盞,生薑3片,大棗2個,水煎7分,食前服,或作銼散。可常服。

方劑組成解釋


三稜、莪朮、麥芽、胡椒、砂仁、川芎、茴香、甘草,均有理氣和胃的功效。三稜、莪朮善於行氣破結,麥芽、胡椒、砂仁善於消食化積,川芎、茴香善於行氣止痛,甘草善於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理氣和胃,健脾止吐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痤瘡胰臟炎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胎毒臍突

相同名稱方劑


調脾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二引《續易簡方》。 組成:蒼朮(米泔浸1宿,冬浸2宿,銼,焙乾,炒赤色,秤)8兩,厚朴(去皮,薑汁炒)5兩,甘草(炙)1兩。 主治:脾胃少有不和。

調脾散, 出處:《幼科直言》卷四。 組成:炒白朮、炒白芍、白茯苓、陳皮、甘草、木香、砂仁、官桂、麥芽。 主治:溫脾胃。主治:小兒虛寒作瀉,或傷冷乳即作渴,瀉青白色,或腹痛,或兼吐乳食。

調脾散, 出處:《幼科指掌》卷三。 組成:白朮、白茯苓、陳皮、防風、木通、荊芥穗、甘草稍、當歸、川芎、懷生地、黃芩、連翹。 主治:小兒胎毒熱在胸膛,啼聲引努力氣,傷人根本,臍突虛腫,按之有聲,軟而不痛者。

調脾散, 出處:《急救仙方》卷六。 組成:三棱1兩,莪朮1兩,麥芽半兩,胡椒2錢,縮砂3錢,川芎2錢,茴香2錢,甘草3錢,青皮3錢,陳皮3錢。 主治:順經調氣。主治:婦人肺經有病,熱氣上衝,經氣行時,血反上行而吐者。

調脾散, 出處:《種痘新書》卷三。 組成:白朮7錢,茯苓7錢,白芍5錢,神曲5錢,炙草3錢,香附3錢,厚朴3錢,木香3錢,砂仁5錢,蓮子5錢,訶子肉5錢,苡仁5錢,楂肉5錢,豆蔻(去淨油)5錢,陳皮4錢。 主治:健脾消積,制肝行氣。主治:小兒痘瘡虛寒泄瀉,糞清白而無聲,小便清白,瀉時滑溜而不自知,或溏泄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