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腎大黃散

XIE SHEN DA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七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肝經 16%
胃經 13%
腎經 11%
肺經 10%
脾經 7%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心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瀉腎大黃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瀉火通便:大黃味苦寒,性急,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瀉火之效。方劑中以大黃為主藥,可瀉腎經之熱,清熱解毒,緩解腎臟積熱所致的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

二、活血化瘀: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瘀血,有助於消炎止痛,改善腎臟功能。

總而言之,大黃在瀉腎大黃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瀉火通便及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腎臟積熱及瘀血所致的病症。

瀉腎大黃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 利水滲濕: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將腎臟積存的水濕排出體外,有助於改善腎臟功能,減少水腫,配合大黃清熱瀉火,更能達到清熱利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二、 健脾益氣: 赤茯苓同時具健脾益氣之功效,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使利水滲濕的效果更顯著,並減輕大黃瀉下對脾胃的刺激,達到平衡協調之效。

瀉腎大黃散中包含黃芩,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該方劑用於治療腎熱引起的症狀,黃芩可清泄腎火,緩解熱證。
  2. 止瀉固澀: 黃芩可收斂止瀉,固澀止血。大黃瀉下力強,可能引起腸道功能紊亂。黃芩加入可以緩解大黃的瀉下作用,防止過度瀉泄,起到止瀉固澀的作用。

綜上,黃芩在瀉腎大黃散中既可清熱瀉火,又可止瀉固澀,可謂藥效相輔相成。

瀉腎大黃散中加入澤瀉,是因其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功,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能利水滲濕,並可清熱瀉火,故可引導腎臟之濕熱下泄,配合大黃的瀉下通便作用,使積熱得以排出。同時,澤瀉亦能清熱解毒,有助於緩解腎臟炎症,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瀉腎大黃散」方劑中包含「水菖蒲」的原因主要有二:

  1. 利水通竅: 水菖蒲味辛、性溫,具有開竅醒神、利水通淋的功效。對於腎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水菖蒲可幫助利水消腫,通暢水道,改善腎臟功能。
  2. 祛濕化濁: 水菖蒲亦能祛除濕氣,化解濁氣,對於腎臟濕熱、小便混濁等症狀,水菖蒲可幫助清熱利濕,改善腎臟功能。

因此,水菖蒲在「瀉腎大黃散」中,主要發揮利水通竅、祛濕化濁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腎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的目的。

瀉腎大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 大黃性寒、苦,瀉下力強,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和,可緩解大黃的寒涼之性,防止其過度瀉下而傷及正氣,保護脾胃,避免出現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
  2. 調和藥性: 大黃瀉熱通便,甘草和中調和,可使藥性更加協調,提高藥效。同時,甘草還可與大黃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增強藥物的療效。

瀉腎大黃散方中包含磁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 磁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熄風的功效。瀉腎大黃散主要用於治療熱盛傷津、心煩不眠、小便不利等症,磁石可協同其他藥物清熱瀉火,安神定志,使患者心神安定,睡眠改善。

2. 固腎止瀉: 磁石能固腎澀精,對於腎虛所致的小便頻數、遺精滑精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瀉腎大黃散中加入磁石,不僅能瀉熱通便,更能固腎止瀉,避免藥物過於峻猛,損傷腎氣。

瀉腎大黃散中加入五加皮,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補腎壯腰,兼顧脾胃: 五加皮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腰、益氣養血、強筋健骨之功效。大黃瀉下峻猛,容易傷及脾胃,而五加皮補腎健脾,能緩解大黃的副作用,使瀉下作用更為平和。
  2. 緩解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 瀉腎大黃散主治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耳鳴目眩、小便頻數等症。五加皮補腎壯腰,可緩解腎虛導致的腰膝痠軟,與大黃瀉火通便,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瀉腎大黃散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熄風止痙:羚羊角性寒,味鹹,入肝、心經,具有清熱解毒、熄風止痙的功效。瀉腎大黃散以瀉火解毒為主,羚羊角的加入能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並可緩解因熱毒上攻引起的驚厥、抽搐等症狀。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羚羊角亦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瀉腎大黃散中常配伍活血化瘀藥物,如桃仁、紅花等,羚羊角的加入可協同這些藥物,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進一步緩解疼痛。

瀉腎大黃散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清熱解毒: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方中因大黃瀉火燥熱,易傷陰津,玄參則可補益陰津,避免燥熱傷陰,並清熱解毒,緩解大黃燥熱之弊。
  2. 滋陰降火: 玄參能滋陰降火,補益腎陰,與大黃瀉熱瀉火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瀉火、滋陰降火之效。對於因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的症狀,如口渴咽乾、尿赤便祕等,玄參具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瀉腎大黃散,又稱消渴大黃散,為中醫古方之一,源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有瀉腎、清熱、利尿、止渴之效,常被用於治療腎臟實熱、小腹脹滿、足下熱疼、耳聾、腰背離解、夢伏水中等疾病。

瀉腎大黃散的主要成分包括大黃、赤茯苓、黃芩、澤瀉、水菖蒲、甘草、磁石、五加皮、羚羊角、玄參等,各藥材的功效如下:

  • 大黃:性味苦、寒,歸大腸、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滋陰、活血化瘀、通腑泄熱等功效。大黃能清瀉火熱,利小便,通腑。通常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腑實泄瀉、氣滯血瘀、經閉痛經等症。
  • 赤茯苓:性味甘、淡,歸心、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益智等功效。赤茯苓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利尿消腫。通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心虛怔忡、失眠多夢等症。
  •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黃芩能清熱除煩,瀉火解毒。通常用於治療外感熱病、肺炎支氣管炎、腸炎泄瀉、痢疾、瘡瘍腫痛、咽喉腫痛等症。
  • 澤瀉:性味甘、寒,歸腎、膀胱經,具有利尿通淋、清熱化濕、固精止遺等功效。澤瀉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利尿消腫。通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遺精、早洩等症。
  • 水菖蒲: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化痰開竅、除濕健胃、殺蟲止癢等功效。水菖蒲能開竅醒神,化痰止咳。通常用於治療痰厥昏迷、中風、癲癇、驚悸健忘、耳鳴耳聾、食積腹痛、痢疾洩瀉等症。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甘草能清熱解毒,補氣益中。通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等症。
  • 磁石:性味辛、鹹,歸肺、胃二經,具有止咳化痰、安神、平肝息風、止血、利水消腫等功效。磁石能止咳平喘,安神定驚。通常用於治療咳嗽、氣喘、失眠、多夢、驚悸不安、心神不寧等症。
  • 五加皮:性味甘、溫,歸肺、腎經,具有補氣益腎、強筋壯骨、活血化瘀、止咳化痰、祛風除濕等功效。五加皮能補益肝腎,強筋壯骨。通常用於治療腰膝痠痛、下肢痿弱、小兒行遲等症。
  • 羚羊角:性味甘、寒,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定驚、清肝明目、補益精血等功效。羚羊角能清熱瀉火,涼血定驚。通常用於治療熱病煩躁、神昏譫語、驚風抽搐、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
  • 玄參:性味苦、甘,歸肺、心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益氣生津等功效。玄參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通常用於治療熱病、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消渴等症。

瀉腎大黃散各藥材配伍使用,具有瀉腎、清熱、利尿、止渴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腎臟實熱、小腹脹滿、足下熱疼、耳聾、腰背離解、夢伏水中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2兩(蜜水浸1宿,曬乾),赤茯苓1兩,黃芩1兩,澤瀉1兩,菖蒲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磁石2兩(搗碎,水淘去赤汁),五加皮1兩,羚羊角屑半兩,玄參1兩。上為散。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6分,去滓,入生地黃汁1合,食前分溫2服。
(《聖濟總錄》卷五十。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大黃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黃用量較大,有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腎大黃散,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川大黃2兩(蜜水浸1宿,曬乾),赤茯苓1兩,黃芩1兩,澤瀉1兩,菖蒲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磁石2兩(搗碎,水淘去赤汁),五加皮1兩,羚羊角屑半兩,玄參1兩。 主治:腎臟實熱,小腹脹滿,足下熱疼,耳聾,腰背離解,夢伏水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