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排石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利膽,行氣止痛: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利膽退黃之效,可緩解因膽石梗阻引起的肝氣鬱滯,從而緩解疼痛。
- 配合其他藥材,協同排石:排石湯中其他藥材如金錢草、海金沙等具有清熱利溼、通淋排石之效,而柴胡的疏肝解鬱作用可以促進這些藥材的藥效發揮,協同排石,提高療效。
總而言之,柴胡在排石湯中的加入,通過疏肝利膽、行氣止痛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排石止痛的效果。
排石湯中加入黃芩,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利尿排石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利膽排石的作用。對於因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致的石淋,黃芩可以清熱解毒,利尿排石,促進結石排出。此外,黃芩還能抑制細菌生長,預防尿路感染,進一步促進排石效果。
排石湯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 鬱金性味辛、苦、溫,入肝、膽經,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排石過程中,常伴隨疼痛不適,鬱金能疏通氣血,緩解疼痛。
- 利膽排石: 鬱金入肝膽經,能促進膽汁分泌,利膽排石,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將腎結石排出體外。
總而言之,鬱金在排石湯中,既能緩解疼痛,又能促進排石,是組成排石湯不可或缺的藥材。
排石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散結: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胃經,具有行氣散結、消食化積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濕熱阻滯等原因導致的結石,枳殼可以疏肝理氣,促進結石排出。
2. 促進排泄: 枳殼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加膽汁分泌,有利於結石排出體外。
因此,排石湯中加入枳殼,可有效幫助氣血運行通暢,促進結石排出,達到排石的效果。
排石湯中加入薑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炎止痛: 薑黃性溫,味辛,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排石過程中,腎結石或膽結石會造成疼痛和炎症,薑黃可以減輕這些症狀,緩解患者痛苦。
2. 排石利尿: 薑黃具有利尿通淋之效,可以促進尿液分泌,幫助排出結石。同時,薑黃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膽結石的溶解和排出。
總之,薑黃在排石湯中起到消炎止痛、排石利尿的作用,是治療結石病症的重要藥材。
排石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滯的功效。排石湯常用於治療泌尿系統結石,而結石形成常與氣滯血瘀、濕熱蘊結等因素有關。青皮可行氣化瘀,緩解疼痛,並促進結石排出。
二、利水通淋: 青皮亦具利水通淋之效,可促進腎臟排泄,有利於排出體內代謝廢物,減少結石形成的可能性。
因此,青皮在排石湯中起到行氣止痛、利水通淋的功效,有助於解決結石形成的根本原因,促進結石排出。
排石湯中使用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瀉下通便,利水排石: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濕熱蘊結、氣滯血瘀導致的石淋、砂淋,大黃能瀉火通便,促進排石。
二、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大黃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血瘀阻滯、氣血不通導致的腎結石、膀胱結石,大黃能活血化瘀,減輕疼痛,促進石頭排出。
排石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疼痛: 白芍具有緩解疼痛的作用,可舒緩因結石造成的腎絞痛、膀胱炎等疼痛症狀。其藥性偏涼,可清熱解毒,有助於消炎止痛。
- 活血化瘀: 白芍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幫助排石順利進行,並預防石頭阻塞造成炎症。此外,白芍還能滋陰養血,改善因排石造成的身體虛弱。
排石湯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 消積化瘀: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具有消食積、化瘀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對於腎結石、膽結石等石症,山楂可幫助消化積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結石排出。
- 活血化瘀:山楂中含有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可緩解因結石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有利於結石排出。
因此,排石湯中加入山楂,有助於消食化瘀、活血化瘀,促進結石排出,緩解症狀。
排石湯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肝利膽,行氣止痛: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膽石症患者,其肝氣鬱結、膽汁瘀滯所導致的疼痛,川楝子能有效緩解,並促進膽汁分泌,利於排石。
- 消積化滯,通便排石: 川楝子還能消積化滯,對於膽石症患者由於膽道阻塞,導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川楝子能有效改善,並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石。
因此,排石湯中加入川楝子,不僅能緩解疼痛,更能促進膽石排出,提高療效。
排石湯中包含金錢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利尿排石:金錢草味甘、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的功效。其能促進尿液分泌,增加尿量,有助於將體內結石排出體外。
- 消炎止痛:金錢草還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結石引起的腎絞痛、尿路感染等症狀。
因此,排石湯中加入金錢草,旨在通過其利尿排石和消炎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泌尿系統結石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排石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本方記載主治「肝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膽囊結石、膽道術後殘餘結石、膽道泥沙樣結石」等病症,其功效標舉「清熱排石,利水通淋」,屬中醫「石淋」「膽脹」範疇。傳統理論認為,此類結石多因濕熱蘊結肝膽或下焦,煎熬津液成石,故以通利水道、清泄濕熱為核心治則,佐以化石排石之品。
方劑組成邏輯與原理
清熱利濕、通淋化石
- 金錢草(30克)為君藥,性味甘淡微寒,擅長利濕退黃、通淋排石,為治肝胆及泌尿結石要藥,其藥理可鬆弛膽道平滑肌,促進結石移動。
- 滑石(30克)、車前子(15克)、木通(6克)、萹蓄(15克)、瞿麥(15克)協同清熱利尿、通淋止痛,直趨下焦濕熱,增加尿液分泌以沖刷結石。
化石消積、活血通絡
- 生雞內金(15克)化堅消積,助消化亦能軟堅散結,現代研究顯示其含酶類成分可分解結石基質。
- 留行子(18克)、牛膝(10克)活血化瘀、引藥下行,改善局部氣血瘀滯,緩解結石嵌頓所致疼痛;牛膝更可導石下行。
保護黏膜、止血防損
- 白茅根(30克)涼血止血、清熱利尿,兼具消炎護膜之效,預防結石移動導致的黏膜損傷。
- 冬葵子(30克)滑利通竅,潤腸利尿,減低結石排出阻力。
治療原理綜述
全方以「通利」為主軸,結合:
- 水力沖刷(利尿藥群增加尿液量)
- 鬆弛擴張(金錢草等緩解管道痙攣)
- 消解軟堅(雞內金等分解結石結構)
- 推動排出(牛膝、留行子引藥下行兼活血)
四重機制協同,符合「六腑以通為用」之治法,針對濕熱瘀阻病機,使結石隨水液代謝外排。
註:此方劑設計反映中醫「異病同治」思想,無論肝膽或泌尿系結石,凡屬濕熱蘊結證者,皆可辨證運用。
傳統服藥法
金錢草30克,生雞內金15克,萹蓄15克,瞿麥15克,滑石30克,車前子15克,木通6克,冬葵子30克,留行子18克,牛膝10克,白茅根30克。
清熱排石,利水通淋。
水煎服,每日1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本方。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排石湯, 出處:《千家妙方》引楊友信方。 組成:金錢草30g,生雞內金15g,萹蓄15g,瞿麥15g,滑石30g,車前子15g,木通6g,冬葵子30g,留行子18g,牛膝10g,白茅根30g。 主治:清熱排石,利水通淋。主治:下焦濕熱,泌尿繫結石。
排石湯, 出處:《古今名方》引河南省人民醫院方。 組成:柴胡15g,黃芩15g,鬱金15g,枳殼15g,薑黃15g,青皮15g,大黃15g(後下),白芍15g,山楂10g,川楝子12g,金錢草30g。 主治:清熱利濕,通淋排石。主治:肝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膽囊結石,膽道朮後殘餘結石、膽道泥沙樣結石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