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膽道排石湯Ⅴ號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膽道梗阻引起的肝氣鬱結、腹痛、脹滿等症狀。
- 降氣止嘔: 膽道結石常伴隨噁心嘔吐,枳殼具有降氣止嘔的作用,能緩解因膽道梗阻導致的胃氣上逆,緩解嘔吐症狀。
枳殼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疏肝理氣、排石止痛的作用,是膽道排石湯Ⅴ號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膽道排石湯Ⅴ號中加入木香,是基於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膽道結石常伴有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等症狀,木香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並促進膽汁分泌,有利於排石。此外,木香還可調節脾胃,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患者恢復體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排石通絡的效果。
膽道排石湯Ⅴ號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利膽的功效。膽道結石多伴有肝氣鬱滯、氣機阻滯,導致疼痛難忍。川楝子可疏肝理氣,緩解肝膽部位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2. 消積化滯: 川楝子還能消積化滯,有助於緩解膽道結石造成的膽汁淤積,促進膽汁分泌,有利於膽石的排出。
總而言之,川楝子在膽道排石湯Ⅴ號中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消積化滯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膽道結石的症狀,促進結石排出。
膽道排石湯Ⅴ號方劑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清熱燥濕:膽道排石常伴隨濕熱蘊結,黃芩性寒,能清泄肝膽之火,並燥濕化痰,有助於解除濕熱對膽道的阻礙,促進排石。
- 瀉火解毒:膽道排石常伴有炎症,黃芩能瀉肝火、清熱毒,抑制炎症發展,減輕疼痛和不適,幫助恢復膽道功能,有利於排石順利進行。
膽道排石湯Ⅴ號中加入金錢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膽排石: 金錢草味甘淡,性寒,入肝、膽、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排石之效。其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溶解膽結石,並加速其排出,對於膽結石、膽囊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 抗炎止痛: 金錢草亦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緩解膽道炎症引起的疼痛,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因此,金錢草作為膽道排石湯Ⅴ號的組成部分,能夠有效地發揮利膽排石、抗炎止痛的功效,為治療膽道疾病提供重要的藥理支持。
膽道排石湯Ⅴ號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瀉下通便,促進膽汁分泌: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之效,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膽結石。同時,大黃亦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利於膽結石的溶解和排出。
二、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膽道排石過程中,常伴有發炎、疼痛等症狀,而大黃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效,能緩解膽道炎症,減輕疼痛,促進排石過程順利進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膽道排石湯Ⅴ號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 「膽繫感染、膽道蛔蟲病、膽石症(氣郁型)」,其核心病機為 氣機郁滯、濕熱內蘊,導致膽道不通,遂生結石或蛔蟲擾動。症狀可見脅肋脹痛、噯氣頻作、口苦咽乾,甚或黃疸、發熱。中醫辨證屬 「肝膽氣郁,兼夾濕熱」,治以疏肝利膽、行氣止痛,佐以清熱化濕、通腑排石。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行氣解郁,調暢肝膽
- 枳殼(3錢):苦辛微寒,歸脾、胃、大腸經,善破氣消積, 疏導中焦氣滯,助膽氣下行。
- 木香(3錢):辛溫香燥,歸脾、胃、大腸、三焦經, 行氣止痛,尤擅調理腸胃氣機,與枳殼協同緩解膽絞痛。
- 川楝子(3錢):苦寒,歸肝、小腸、膀胱經, 疏肝瀉熱,兼能殺蟲(針對蛔蟲擾動),為治肝鬱脅痛要藥。
清熱利濕,通降膽腑
- 黃芩(3錢):苦寒,歸肺、膽、脾、大腸經, 清泄肝膽濕熱,現代研究證實其抗炎作用,可緩解膽道感染。
- 金錢草(10錢,君藥):甘淡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 利濕退黃、溶石排石,為治膽石症核心藥物,能增加膽汁分泌,沖刷結石。
通腑瀉下,開邪出路
- 大黃(2錢):苦寒沉降,歸胃、大腸、肝、脾經, 瀉熱通便、活血祛瘀,借「腑氣通則膽氣降」之理,導濕熱與結石從大便出。
三、全方配伍思維
本方以 「疏肝行氣」結合「清利濕熱」,輔以 「通腑排石」,體現「六腑以通為用」原則。
- 氣機條達則膽道舒展(枳殼、木香、川楝子),
- 濕熱得清則炎症漸消(黃芩、金錢草),
- 腑氣下行則結石外排(大黃與金錢草協同)。
針對「氣郁型」膽石症,尤重調氣以助排石,符合中醫「氣行則水行」「氣順則蟲安」之理念。
傳統服藥法
枳殼3錢,木香3錢,川楝子3錢,黃芩3錢,金錢草10錢,大黃2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老年人及體弱者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膽道排石湯Ⅴ號, 出處:《新急腹症學》引遵義醫學院方。 組成:枳殼3錢,木香3錢,川楝子3錢,黃芩3錢,金錢草10錢,大黃2錢。 主治:膽繫感染、膽道蛔蟲病、膽石症氣鬱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