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衛生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其 補氣益血 的功效。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其能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對於氣虛、血虛、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衛生湯旨在補氣養血,健脾益腎,而人參作為其主要藥材,可有效提升整體藥效,促進機體恢復,達到「衛生」之目的。
衛生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衛生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虛乏力、濕邪困脾等症,白朮能補脾胃之氣,增強機體抵抗力,緩解脾虛所致的症狀。
2. 燥濕化痰:白朮亦能燥濕化痰,對於脾虛濕困、痰多咳嗽等症亦有療效。衛生湯中常配合其他燥濕化痰藥物,如茯苓、蒼朮等,共同發揮燥溼化痰之效,以改善溼痰阻滯的病症。
綜上所述,白朮在衛生湯中扮演着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溼邪困脾等病症,是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衛生湯中加入白薇,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白薇味苦寒,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濕熱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等症。衛生湯多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或濕熱所致的各種疾病,白薇可有效清熱解毒,改善患者症狀。
- 涼血止血:白薇亦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治療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衛生湯中常配合其他涼血止血藥物,如生地、丹皮等,共同發揮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出血、潰瘍等病竈。
衛生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衛生湯中往往包含多種藥材,性質各異,甘草可協調其藥性,避免藥性衝突,使藥效更加平和。
- 緩解副作用: 甘草能緩和某些藥材的毒性或副作用,如一些寒涼藥材,服用後可能引起胃腸不適,甘草可起到中和作用,保護脾胃。
總而言之,甘草在衛生湯中起到重要的調和藥性和緩解副作用的作用,確保藥效發揮的同時,也保證用藥安全。
衛生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蟲作用: 檳榔味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驅蟲止瀉之效。衛生湯多用於治療腸道寄生蟲感染,檳榔可有效殺滅蛔蟲、鉤蟲等寄生蟲,配合其他藥材,能起到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作用。
- 消積化滯: 檳榔能消食積、化滯氣,對於飲食積滯、脘腹脹滿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衛生湯中常配合其他消食化積藥材,共同達到消食導滯、健脾和胃的效果。
衛生湯中加入使君子,主要源於其驅蟲功效。使君子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殺蟲、消積、止瀉的功效。對於蛔蟲、蟯蟲、鉤蟲等寄生蟲感染,使君子能有效驅除,並能改善由此引發的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此外,使君子還可消食化積,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也有輔助療效。因此,衛生湯中加入使君子,旨在驅除寄生蟲,改善消化功能,達到衛生之目的。
衛生湯中加入葛根,主要是利用其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功效。葛根味甘性涼,具有清熱解表、升陽止瀉、透疹解毒的功效。
當患者出現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渴等症狀時,葛根可以清熱解表,緩解發熱、頭痛等症狀。同時,葛根還能生津止渴,緩解口乾舌燥的症狀。因此,葛根成為衛生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治療外感風熱所引起的各種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衛生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蟲積腹痛」,其症狀特徵為:進食後疼痛減輕,空腹時加劇,伴隨面黃肌瘦、日漸虛弱困倦。此類表現符合中醫「蟲症」範疇,尤其與「蛔蟲擾腹」相關。蟲體寄生腸道,饑時躁動竄擾,故腹痛加劇;得食則蟲暫安,痛減。日久耗傷氣血,故面黃體瘦,精神萎靡。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地骨皮(洗):
性甘寒,歸肺、肝、腎經,擅清虛熱、涼血除蒸。此處用量獨重(四兩),推測其用於清瀉蟲積所化之熱,兼緩解因蟲擾導致的陰傷虛熱。生乾地黃:
甘苦寒,滋陰涼血。與地骨皮協同,清熱養陰,針對蟲積日久耗傷陰血之病機,改善體瘦虛弱。白芍藥:
酸甘微寒,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直接緩解腹痛,並抑制蟲體竄動引起的腸道痙攣。甘草:
甘平,調和諸藥,佐制寒涼,與白芍配伍(芍藥甘草湯基礎)增強止痛效果。小麥(引藥):
甘涼,養心和胃。可能用意為:- 輔助健脾,助後天之本以抗蟲耗;
- 或利用其黏糯特性裹蟲,輔助驅蟲(類似《金匱》甘草粉蜜湯思路)。
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側重「清熱養陰、柔肝止痛」,未直接用殺蟲藥(如使君子、檳榔),推測其適用於蟲積初期或體弱不耐攻伐者,以調理內環境為主。透過清熱緩痛、滋養陰血,使蟲體失於躁動之機,間接達到「安蟲」效果,為後續驅蟲創造條件,或配合其他方藥分階段治療。
傳統服藥法
地骨皮(洗)4兩,生乾地黃1兩,甘草半兩,白芍藥1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加小麥30粒。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衛生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五。 組成:陳皮、茯苓、甘草、人參、白朮、山藥、澤瀉、苡仁。 主治:脾虛氣弱,不能泌別水谷。
衛生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引《鮑氏方》。 組成:地骨皮(洗)4兩,生乾地黃1兩,甘草半兩,白芍藥1兩。 主治:疳熱、肌瘦盜汗。
衛生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一五引《徐氏胎産方》。 組成:白芍藥2兩,當歸2兩,黃耆3兩,甘草1兩,人參1兩。 主治:婦人、女子虛弱,月事不來。
衛生湯, 出處:《辨證錄》卷四。 組成:人參1兩,茯苓5錢,玄參1兩,天花粉3錢,麥冬5錢,生地5錢,丹皮3錢。 主治:狂病。身熱發狂,所言者無非淫亂之語,所喜者無非歡愉之事。
衛生湯, 出處:《誠書》卷六。 組成:青皮(炒)3分,防風5分,連翹3分,黃連(酒炒)3分,鉤藤5分,知母(炒)3分,膽星7分,甘草2分,鼠粘子(炒)4分,山楂肉1錢。 主治:卵疝,胎風。
衛生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人參3錢,白朮5錢,白薇1錢,甘草1錢,榧子10枚(切片),檳榔1錢,使君子10個(去殼),乾葛1錢。 主治:蟲積腹痛,得食則減,遇饑則甚,面黃體瘦。日加困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