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五皮飲

加減五皮飲

JIA JIAN WU P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鎬京直指》卷二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4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16%
胃經 12%
大腸經 12%
小腸經 10%
肝經 8%
腎經 7%
膀胱經 7%
膽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五皮飲中包含茯苓皮,主要原因在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茯苓皮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作用。

方劑中加入茯苓皮,目的在於加強利水滲濕之力,有助於清除體內濕邪,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同時,茯苓皮的健脾作用亦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增強機體抵抗力。

「加減五皮飲」中加入「大腹皮」的用意,主要有二:

  1. 利水消腫:大腹皮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它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水腫,同時也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有利於整體水液的平衡。
  2. 健脾和胃:大腹皮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對於因脾虛濕盛所致的水腫、腹脹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在「加減五皮飲」中加入大腹皮,可發揮利水消腫、健脾和胃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水腫、腹脹等症狀。

加減五皮飲中加入絲瓜絡,乃因其具有清熱利濕、通絡消腫之效。絲瓜絡性涼味甘,入肺、脾經,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並有助於通絡活血,散瘀止痛。

方中以絲瓜絡搭配其他藥材,如冬瓜皮、西瓜皮、陳皮等,共同發揮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之功效,適用於濕熱蘊結、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絲瓜絡的加入,有助於提升方劑的清熱利濕、通絡消腫之效,進一步促進病患的康復。

加減五皮飲中包含車前草,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車前草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能有效地清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此外,車前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熱毒壅盛、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

因此,加減五皮飲中加入車前草,可以增強方劑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加減五皮飲」中加入冬瓜皮,主要考量其清熱利水、消腫止渴的功效。

冬瓜皮味甘淡性涼,入肺、脾、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水消腫的作用。其富含鉀離子,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效緩解水腫。此外,冬瓜皮還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因熱邪犯肺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在「加減五皮飲」中加入冬瓜皮,能夠增強方劑清熱利水、消腫止渴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加減五皮飲」中包含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理氣健脾,和胃止嘔: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主要功效為理氣健脾,和胃止嘔。五皮飲以健脾燥濕為主,而陳皮的加入能增強其理氣作用,幫助脾胃運化,進一步消食導滯,緩解因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腹脹等症狀。
  2. 燥濕化痰,止咳平喘:陳皮還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五皮飲中,以茯苓、白朮、澤瀉等藥物燥濕利水,而陳皮的加入則可進一步化痰止咳,改善因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總而言之,陳皮在「加減五皮飲」中起到理氣健脾,和胃止嘔,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有助於加強方劑的整體功效。

加減五皮飲中加入木香,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理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五皮飲本身針對的是脾胃氣滯、濕阻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木香的加入,可有效疏理脾胃氣機,解除氣滯所致的疼痛,並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
  2. 燥濕健脾:木香還具有一定燥濕健脾作用。五皮飲中多為滋補之品,容易滋生濕氣,而木香的加入,可以有效燥濕健脾,防止藥物過於滋膩,避免藥性過於滋膩而影響藥效。

加減五皮飲中包含厚朴,主要原因有二:

  1. 行氣消脹:厚朴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行氣消脹、燥濕化痰之效。五皮飲以補氣健脾為主,但若患者氣機阻滯,脾胃不和,易出現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厚朴加入方中,可助行氣消脹,使脾胃氣機通暢,促進食慾恢復。
  2. 燥濕化痰:五皮飲主要用於脾虛濕困,脾胃失健者。而厚朴亦具燥濕化痰之功,可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痰濁積聚,進一步改善脾虛濕困之症。

因此,厚朴加入加減五皮飲中,可增強方劑行氣消脹、燥濕化痰之效,更全面地改善脾虛濕困的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五皮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腫從足起,自下升上,溲短便洩,咳逆脘悶」,乃水濕內停、三焦氣化不利之證。其特點如下:

  1. 水腫特徵:腫勢始於下肢,漸次向上蔓延,屬「陰水」範疇,與脾虛濕盛或肺脾腎氣化失司相關。
  2. 濕阻氣機:小便短少、大便溏洩,提示濕邪下注;咳逆為水濕上犯肺氣;脘悶則是濕阻中焦,氣機升降失常。
  3. 病位關鍵:涉及肺(通調水道)、脾(運化水濕)、腸(分利濕濁),三焦氣滯水停為核心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結構解析

本方以「五皮飲」(陳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桑白皮)為基礎加減,核心思路為「利水滲濕、行氣寬中」,分三組藥物協同:

  1. 健脾利濕組

    • 茯苓皮(5錢)、冬瓜皮(4錢):甘淡滲濕,專走皮表,利水而不傷正,針對肌膚水腫。
    • 炒車前(3錢):通利小便,導濕從水道出,解決「溲短」。
  2. 行氣消脹組

    • 大腹皮(3錢)、川樸(1錢)、廣木香(1錢):辛開苦降,行氣除滿,化解「脘悶」與腹脹。
    • 陳皮(1錢5分):理氣健脾,助中焦運化水濕。
  3. 肅肺通絡組

    • 炒桑皮(2錢):瀉肺行水,治「咳逆」兼利水濕。
    • 絲瓜絡(1錢5分):通絡化濕,疏通三焦水道。
  4. 獨特藥對增效

    • 蒲種殼(1兩)、地骷髏(1兩先煎代水):
      • 蒲種殼(即蒲葵果殼)利水消腫,民間用於胸腹積水;
      • 地骷髏(蘿蔔老根)宣肺化痰、消積滯,二者合用增強宣肺利水之效,尤適合「咳逆便溏」之濕濁內阻證。

(二)治法與病機對應

  1. 宣上焦:桑皮、絲瓜絡、地骷髏開肺氣,提壺揭蓋以助水道通調。
  2. 暢中焦:陳皮、川樸、木香醒脾化濕,恢復升降之樞。
  3. 滲下焦:茯苓皮、車前子、冬瓜皮分利水濕,引邪從小便出。
  4. 三焦並治:大腹皮、蒲種殼走氣分,疏通三焦壅滯,消除全身腫脹。

(三)可能功效延伸

  • 水腫階段性調控:從下肢腫延及全身者,提示水濕瀰漫,本方通過「行氣+滲濕」雙向調節,阻斷水濕上犯之勢。
  • 濕瀉兼顧:便溏非單純脾虛,乃濕濁下迫大腸,故以利小便實大便(車前子)配合化濕藥,標本同治。

三、總結

《加減五皮飲》以經典五皮飲框架,強化「行氣通絡」之力,並加入蒲種殼、地骷髏等民間藥,體現「肺脾腸三焦同治」的立體思路。全方側重「氣行則水行」,通過調暢三焦氣機、分消水濕,解決水腫伴隨的咳悶泄瀉,符合「治濕不理氣,非其治也」的古訓。

傳統服藥法


茯苓皮5錢,大腹皮3錢,絲瓜絡1錢五,川樸1錢,炒車前3錢,冬瓜皮4錢,陳皮1錢五,炒桑皮2錢,廣木香1錢,蒲種殼1兩,地骷髏1兩(先煎代水)。
利水寬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心絞痛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衰竭腰痛心悸咳嗽腹瀉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五皮飲,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茯苓皮3錢,腹皮2錢,五加皮2錢,桑枝5錢,防己2錢,蒼朮1錢半,建菖蒲5分,茵陳2錢。 主治:行水利濕。主治:妊娠水濕停積,胸滿心悸,肢體浮腫,腰痠腿軟,苔白膩,脈沉滑。

加減五皮飲, 出處:《鎬京直指》卷二。 組成:茯苓皮5錢,大腹皮3錢,絲瓜絡1錢五,川朴1錢,炒車前3錢,冬瓜皮4錢,陳皮1錢五,炒桑皮2錢,廣木香1錢,蒲種殼1兩,地骷髅1兩(先煎代水)。 主治:利水寬中。主治:腫從足起,自下升上,溲短便泄,咳逆脘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