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附子湯

生薑附子湯

SHENG JIANG FU Z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60.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薑附子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陽散寒之效。對於寒邪入體、陽氣虛衰所致的畏寒肢冷、四肢麻木、面色蒼白、脈沉遲等症,附子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
  2. 配伍生薑,調和寒熱: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止嘔、散寒解表之效。附子性熱,生薑性溫,兩者配伍,既能溫陽散寒,又能防止附子過於燥熱,避免傷陰,使藥性更加溫和,協調平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薑附子湯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範疇廣泛,核心病機為「陽虛寒盛,痰飲內停」。

  1. 寒痰冷飲:「痰冷癖氣」「胸滿短氣」「嘔沫」等症,反映中下焦陽氣不足,水飲不化為痰,停聚胸膈,阻遏氣機。生薑宣散水氣,附子溫陽化飲,兩者協力解散寒痰。
  2. 外感風寒兼內寒:「卒風」「頭痛身疼」為外寒襲表,「自利」「小便赤」屬裏陽不振。附子助衛陽以禦外邪,生薑發汗解表,體現表裏雙解之效。
  3. 瘴癘濕毒:嶺南瘴氣多夾濕熱,然「內弱發熱」「寒熱往來」提示本質為陽虛濕鬱。附子振奮脾腎之陽以化濕濁,生薑和中止嘔,調暢氣機,兼能解毒辟穢。
  4. 陽虛煩躁:「汗多煩躁引飲」看似熱象,實為陰寒內盛、虛陽浮越之真寒假熱。附子引火歸元,生薑斂汗和胃,共收陽回躁止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附子(炮製):大辛大熱,走而不守,溫補命門之火,散逐經絡沉寒,為回陽救逆第一品。炮製後毒性減而保留溫煦之力,專攻下焦寒濕。
  • 生薑(十片):辛溫通透,外解表寒,內化水飲,且能制附子毒性。其「走而不守」之性助附子通行十二經,尤擅宣散上焦停飲,降逆止嘔。

配伍深意
此方體現「少火生氣」之旨:附子單用恐燥烈傷陰,佐以生薑辛散,將溫陽之力由下焦引至中上焦,形成「附子溫腎陽以蒸化水濕,生薑運脾陽以布散津液」的協同效應。針對「寒、痰、虛」交織之證,透過激發少陰(腎)、太陰(脾)陽氣,恢復水液代謝,使痰飲得化,表邪得散,煩躁自平。

應用延伸
雖原文未明確脈象,推測當見「沉遲緊滑」等陰脈。若寒飲上逆甚者,可加大生薑用量;若陽虛至極,可增附子比例。此方結構簡潔,卻涵蓋溫陽、解表、化飲、降逆等多重機轉,堪稱治療陽虛寒痰之基礎方。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製,去皮臍,細切)。
每服3錢。水2大盞,加生薑10片,煎至1盞,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頭痛消化不良小便顏色偏黃心情煩燥神經性厭食症原發性高血壓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腹瀉忽冷忽熱多痰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全身酸痛噁心反胃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生薑附子湯, 出處:《禦藥院方》卷二。 組成:附子(炮制,去皮臍,細切)。 主治:痰冷癖氣,胸滿短氣,嘔沫頭痛,飲食不消化;亦主卒風;嶺南瘴癧,內弱發熱,或寒熱往來,痰逆嘔吐,頭痛身疼,或汗多,煩躁引飲,或自利,小便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