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水火分清飲」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益智,化濕止嘔: 益智仁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智、化濕止嘔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益智仁,可助於健脾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並消除脾胃濕濁,進而止嘔止瀉。
- 溫腎助陽,助於分清: 益智仁還具有溫腎助陽之效,有助於改善腎陽虛弱,促進水濕代謝,有利於水火分清,達到平衡陰陽、恢復臟腑功能的目的。
因此,益智仁的加入不僅能針對脾胃濕濁,更能從根本上改善體內水火失衡的狀況,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水火分清飲中加入萆薢,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萆薢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水火分清飲旨在治療濕熱蘊結、水火不交所致的症狀,如小便不利、水腫、口渴、舌苔黃膩等。
萆薢的利水滲濕作用,可幫助排除體內濕熱,並促進尿液排出,改善水腫;其清熱解毒作用則可清熱解毒,緩解濕熱蘊結導致的口渴、舌苔黃膩等症狀。因此,萆薢的加入,可有效幫助水火分清飲達到清熱利濕、水火相濟的效果。
水火分清飲中加入石菖蒲,主要是利用其醒脾開竅、化濕濁、開鬱解鬱的功效。
石菖蒲味辛、性溫,歸心、脾、胃經,具有芳香開竅、化濕醒脾、豁痰開鬱的功效。水火分清飲主要針對痰熱內擾,心神不寧,神志恍惚,口乾舌燥等症狀。石菖蒲可通過醒脾開竅,化濕濁,開鬱解鬱,幫助清除痰熱,使心神安寧,改善神志不清的症狀。此外,石菖蒲還能促進脾胃運化,利水消腫,有助於改善因痰熱內擾導致的口乾舌燥等症狀。
水火分清飲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利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水火分清飲針對濕熱內蘊導致的諸症,赤茯苓可健脾胃,幫助脾運化水濕,利濕化熱,從根本上解決濕熱之源。
- 清熱解毒: 赤茯苓亦具清熱解毒之效。濕熱內蘊常伴隨熱毒,赤茯苓可清熱解毒,配合其他清熱藥物,共同達到清熱利濕、解毒的效果,使症狀得到緩解。
水火分清飲中包含豬苓,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滲濕: 豬苓性平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將體內過多的水濕排出,有助於清熱利濕、化解水火之邪。
- 健脾益腎: 豬苓亦可健脾益腎,有助於脾腎功能的恢復,提升機體抵抗力,進一步加強水火分清飲的療效。
豬苓配合其他藥材,如茯苓、澤瀉等,共同發揮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使水火分清飲能有效治療水火不交、濕熱內蘊等病症。
水火分清飲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車前子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車前子,可以幫助利水消腫,減少水濕停留,達到分清水火的目的。
- 清熱解毒: 車前子亦能清熱解毒,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方劑中加入車前子,可以清熱解毒,同時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瀉火、利水滲濕的功效。
水火分清飲中包含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澤瀉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水火分清飲旨在清熱利濕,而澤瀉的利水滲濕作用,有助於將體內積聚的濕熱之邪排出,達到清熱利濕的目的。
- 健脾滲濕:澤瀉同時兼具健脾滲濕的功效。水火分清飲常用於脾胃濕熱、水濕內停等症狀,而澤瀉可健脾利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濕熱對人體的影響。
水火分清飲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方中因水濕困脾,導致脾氣虛弱,運化失常,白朮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臟運化水濕的能力,利水滲濕,使水濕得以排除。
- 補氣升陽,扶正祛邪:白朮亦有補氣升陽的作用,可助脾氣上升,化濕利水,使水濕下行,達到水火分清的目的。同時,白朮能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改善水濕困脾的症狀。
水火分清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健脾之效,有助於改善脾胃氣滯、運化不暢,進而減少水濕停留,達到分清水火之目的。
- 燥濕化痰: 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祛除體內痰濕,進而降低痰濕阻滯,有助於改善水火不平衡引發的痰濕症狀,如咳嗽、胸悶等。
總而言之,陳皮在水火分清飲中發揮了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分清水火,改善身體狀況的效果。
水火分清飲中加入枳殼,主要是為了其行氣化痰、消積除痞的功效。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降火,行氣化痰,而辛味可消食積,除痞塊。水火分清飲主要針對濕熱內蘊、痰熱壅肺的病症,枳殼的加入不僅能清熱化痰,更能疏通氣機,消解積滯,幫助濕熱之邪下降,達到清熱化痰、利水消腫的效果。
水火分清飲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 宣肺利水: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發汗利水之效。水火分清飲以清熱利濕為主,但濕熱病症往往伴隨肺氣不宣,氣機不利。麻黃加入方中,可宣肺解表,通達氣機,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利水消腫之效。
- 助氣化水濕: 麻黃發汗能使水濕外泄,並能促進體內氣機運行,有利於水濕代謝。水火分清飲中,麻黃與其他藥物配合,既能清熱利濕,又能化氣行水,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水火分清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水火分清飲主治熱病傷陰,常伴有口渴、煩躁、尿赤等症狀。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益氣和中之功效。它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協調藥性,減輕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過於寒涼或燥熱。
- 緩解病症: 甘草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並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在水火分清飲中,甘草能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減輕熱毒對人體的損傷,緩解口渴、煩躁等症狀,並有助於脾胃的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水火分清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赤白濁」,即古代所指小便混濁、色赤或白的病症,類似現代醫學中的乳糜尿、泌尿系感染或前列腺炎等症狀。其特點為小便渾濁不清,或夾雜赤色(血尿)或白色(脂膏樣物質),多與濕熱下注、腎虛不固或脾胃運化失調有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物配伍
- 茯苓、萆薢:
- 茯苓健脾滲濕,通利水道;萆薢專走下焦,分清泌濁,二藥合用以祛濕濁,針對「濁」病之標。
- 益智、芡實、石蓮、山藥:
- 益智溫腎固精,芡實、山藥健脾固攝,石蓮(石蓮子)清心益腎,合用可補脾腎之虛,恢復固攝功能,防止精微下泄(白濁)或血尿(赤濁)。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
2. 加減法解析
- 尿色赤(血尿):加麥冬(養陰清熱)、澤瀉(利濕瀉火)、黃芩(清熱止血),針對濕熱傷絡。
- 小便頻數:加烏藥(溫腎行氣)、菖蒲(化濕通竅),強化下焦氣化功能。
3. 方義歸納
此方以「祛濕濁、固脾腎」為核心:
- 祛邪:茯苓、萆薢利濕分清,排除病理產物(濕濁)。
- 扶正:益智、芡實等補益脾腎,從根本恢復水液代謝與固攝功能。
- 調整水火:方名「水火分清」暗示調節腎中水火(陰陽)失衡,使水液代謝歸於常道,濁液不再下流。
4. 治療原理
赤白濁的產生,傳統認為與「濕熱下注」或「脾腎兩虛」相關:
- 濕熱型:濕熱蘊結下焦,導致小便混濁色赤,配伍萆薢、黃芩等清利濕熱。
- 虛損型:脾虛失運、腎虛不固,精微下泄成白濁,以山藥、芡實等補澀。
全方標本兼顧,通過利濕化濁與補益固攝的雙向調節,達到「分清泌濁」之效。
總結
此方結構嚴謹,針對「濁病」的濕濁與正虛兩大病理環節,體現中醫「攻補兼施」的治療思維,適用於虛實夾雜的赤白濁證候。
傳統服藥法
茯苓、芡實、石蓮、益智、萆薢、山藥各等分,甘草減半。
尿色赤,加麥冬、澤瀉、黃芩;小便數,加烏藥、菖蒲。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以免出現脫水。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水火分清飲, 出處:《慎齋遺書》卷九。 組成:茯苓、芡實、石蓮、益智、萆薢、山藥各等分,甘草減半。 主治:瀝精白濁。
水火分清飲, 出處:《活人心統》卷六。 組成:升麻、柴胡、白朮、茯苓、人參、半夏(泡)、酒黃柏、酒知母、甘草、蓮子(去心)。 主治:陽陷濕熱白濁。
水火分清飲,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益智1錢,萆薢1錢,石菖蒲1錢,赤茯苓1錢,豬苓1錢,車前子1錢,澤瀉1錢,白朮(去蘆)1錢,陳皮1錢,枳殼(麸炒)1錢,麻黃1錢,甘草3分。 主治:赤白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