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白朮1錢,山楂肉1錢,白芍藥(炒)1錢,黃連(炒)7分,枳實(麥麩炒)7分,川芎7分,香附子(炒)7分,升麻7分,乾葛1錢2分,生甘草3分,炙甘草3分。
積去後,潮熱未除,減山楂、枳實、香附、川芎,加人參、黃耆、陳皮、石膏各5分,薄荷2分,白朮3分;有痰,加半夏6分。
理中,清陽明之熱。
上細切。
用水1盞半,加生薑3片煎,去滓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白朮、山楂、白芍、黃連、枳實、川芎、香附、升麻、葛根、甘草組成。白朮、山楂、白芍、黃連、枳實、川芎、香附、升麻、葛根均具有清熱解表、和胃消食的功效。甘草具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表,和胃消食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兒食積鬱熱,發於肌表,潮熱往來。若有大便秘結者,可加用大黃、芒硝通便。若有口乾、咽痛者,可加用玄參、麥冬清熱生津。若有心煩、失眠者,可加用酸棗仁、柏子仁安神。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秘傳解肌理中湯, 出處:《松崖醫徑》卷下。 組成:白朮1錢,山楂肉1錢,白芍藥(炒)1錢,黃連(炒)7分,枳實(麥麸炒)7分,川芎7分,香附子(炒)7分,升麻7分,乾葛1錢2分,生甘草3分,炙甘草3分。 主治:理中,清陽明之熱。主治:小兒食積鬱熱,發於肌表,潮熱往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