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淡竹葉湯中以淡竹葉為主要藥材,原因有二:
- 清熱利尿: 淡竹葉性寒,味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利尿消腫之功效。其清熱利尿的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並促進尿液排泄,適用於熱病發熱、口渴煩躁、小便短赤等症狀。
- 解毒消腫: 淡竹葉亦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等病症。
淡竹葉湯以淡竹葉為君藥,配合其他藥材,可發揮清熱利尿、解毒消腫的功效,適用於多種濕熱證候。
淡竹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調和藥性: 淡竹葉性寒,甘草性甘平,二者配伍,可使藥性更為平和,減少寒涼之性對脾胃的損傷,避免藥物副作用。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與淡竹葉相配,可增強清熱利尿、止渴生津的效果,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甘草還具備健脾益氣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因藥物寒涼而引起的脾胃不適。
淡竹葉湯中包含燈心草,主要是因為其清心除煩、利尿通淋的功效。
燈心草性味甘淡,入心、小腸經,具有清心火、利小便的功效。淡竹葉湯主要用於治療心煩失眠、小便不利等症狀,而燈心草的清心除煩、利尿通淋作用正好可以與淡竹葉、天花粉、滑石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利濕、除煩止渴的效果。
此外,燈心草還有解毒作用,可以緩解熱毒引起的口渴、心煩等症狀,進一步增強淡竹葉湯的療效。
淡竹葉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甘潤養脾: 淡竹葉性寒涼,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而大棗味甘性溫,能補脾益氣、健脾和胃,緩解淡竹葉的寒性,防止脾胃虛弱。
二、 調和藥性: 大棗甘味平和,能調和藥性,使其更易於人體吸收,並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藥效。同時,大棗還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幫助淡竹葉更好地清熱解毒,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淡竹葉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通淋止痛: 淡竹葉性寒,善清熱解暑,利尿通淋,而車前子亦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兩者相輔相成,加強了方劑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效果。
- 宣泄肺熱,止咳化痰: 車前子入肺經,能宣泄肺熱,止咳化痰,而淡竹葉亦有清肺止咳之功,二者合用,可有效宣泄肺熱,止咳化痰,適用於熱邪犯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淡竹葉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諸淋」,尤其針對「砂淋」(類似現代泌尿系結石伴小便澁痛)及「血淋」(小便帶血、刺痛)。古代醫家認為淋證多因濕熱下注、腎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而本方透過清熱利濕、滋陰養血、調氣通淋之效,緩解小便淋瀝刺痛、砂石結聚或尿血等症狀。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利尿,通淋止痛
- 淡竹葉(君藥):用量獨重(4升),性寒味甘淡,主清心火、利小便,導熱從膀胱而出,為治淋要藥。
- 黃芩:苦寒清熱,燥濕解毒,輔助淡竹葉清下焦濕熱。
- 栝樓:清熱化痰,滑潤通利,助緩解尿道澀痛。
2. 滋陰養血,固本防傷
- 麥門冬、乾地黃:滋養肺腎之陰,防止滲利過度傷陰。
- 當歸、芍藥:養血和營,活血止痛,尤適血淋之尿血刺痛。
- 大棗:補脾益氣,調和藥性。
3. 益氣升清,調暢氣機
- 黃耆:補氣健脾,助氣化以行水濕。
- 升麻:升清降濁,與黃芩、竹葉形成「清升濁降」之勢。
- 前胡:宣肺降氣,提壺揭蓋以通調水道。
4. 安神解鬱,交通心腎
- 遠志:辛溫開竅,交通心腎,助氣化而通淋閉,古人認為淋證與心火下移有關,遠志可安神定志。
5. 溫中和胃,防寒涼傷中
- 生薑:辛溫散水氣,和胃止嘔,制約諸藥寒涼之性。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以「清利濕熱為主,滋養氣血為輔」,標本兼顧。淡竹葉、黃芩、栝樓直接清熱通淋;麥冬、地黃、當歸滋陰防傷正;黃耆、升麻調氣機以復膀胱氣化。尤適用於濕熱蘊結兼陰血不足之淋證,如砂石內傷絡脈之血淋,或濕熱久留耗陰之砂淋。
其治療原理在於:
- 清熱利水:直接化解濕熱結聚,砂石隨尿而出。
- 滋陰活血:修復尿道損傷,緩解尿血刺痛。
- 調氣化濕:恢復三焦氣化功能,從根本上改善水液代謝。
註:方中「升」為古代容量單位,與「兩」需換算為現代劑量使用。
傳統服藥法
淡竹葉4升,麥門冬3兩(去心),黃耆3兩,芍藥3兩,乾地黃3兩,生薑3兩,前胡2兩,黃芩2兩,升麻2兩,遠志2兩(去心),栝樓2兩,大棗14枚,當歸1兩。
先以水1鬥8升,煮竹葉及麥冬1鬥,去滓,納諸藥,再煮取3升,分3次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緩解尿頻、尿急、尿痛、尿血等症狀的作用,但不能根治淋證。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其他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淡竹葉湯, 出處:《得效》卷八。 組成:淡竹葉、甘草、燈心、棗子、烏豆、車前子。 主治:諸淋。砂、血淋。
淡竹葉湯, 出處:《醫學心語》卷五。 組成:淡竹葉7片,黃芩1錢,知母1錢,麥冬1錢,茯苓2錢。 主治:子煩。孕婦火盛內熱而煩者。
淡竹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三。 組成:淡竹葉1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小麥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半兩(炙,銼),人參半兩。 主治:産後血不快利,心煩喘悶。
淡竹葉湯, 出處:《外台》卷三十八。 組成:淡竹葉(切)1升,茯苓1兩,白朮1兩,甘草1兩(炙),枳實1兩(炙),梔子1兩,人參1兩,大黃2兩,黃芩3兩。 主治:乳石發動。熱腫初起,始欲作癰者。
淡竹葉湯, 出處:《鬼遺》卷三。 組成:淡竹葉4升,麥門冬3兩(去心),黃耆3兩,芍藥3兩,乾地黃3兩,生薑3兩,前胡2兩,黃芩2兩,升麻2兩,遠志2兩(去心),栝樓2兩,大棗14枚,當歸1兩。 主治:發背乳痛,已服生地黃湯取利後。
淡竹葉湯, 出處:《鬼遺》卷三。 組成:淡竹葉(切)4升(去尖),栝樓4兩,通草2兩,前胡2兩,升麻2兩,茯苓2兩,黃芩2兩,知母2兩,甘草2兩(炙),石膏末2兩,生地黃10兩,芍藥1兩,大黃3兩,黃耆3兩,當歸1兩半,人參1兩。 主治:發癰疽,兼結實大小便不通,寒熱,已服五痢湯吐出,不得下,大渴煩悶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