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燈心竹葉湯中包含淡竹葉,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除煩解暑的功效。淡竹葉性寒,味甘,入心、肺經,能清心火、除煩熱,並兼具利尿滲濕之效。
方劑中燈芯性寒,清心火,而淡竹葉同樣能清熱除煩,兩者相輔相成,加強清熱瀉火的作用,用於治療心煩、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狀。此外,淡竹葉還能利尿滲濕,有助於清熱解暑,更能促進體內代謝,加速毒素排出。
燈心竹葉湯中加入燈心草,主要基於其清心瀉火、利尿通淋的功效。
燈心草性味苦寒,入心、小腸經,具有清心火、瀉熱毒、利尿通淋的功效。其對於心火亢盛、心煩失眠、口舌生瘡、小便赤澀、淋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燈心草在燈心竹葉湯中與竹葉、石膏等藥物相配伍,共同起到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作用,用於治療熱病心煩、口渴、小便赤澀、淋痛等症狀。
主治功效
燈心竹葉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燈心竹葉湯主要被用於治療以下幾類病症:
1. 嘔吐、乾嘔:
- 《証治準繩‧幼科》:「燈心竹葉湯,治乾嘔。」
- 《証治準繩‧幼科》:「秘方治嘔吐並吐瀉不止,水穀不納者,速效。」(其中包含使用灶心土,但燈心竹葉湯為基礎方)
2. 暑熱、熱證:
- 《冷廬醫話》:「偶傷風熱,則用燈心竹葉湯清火。」
- 《醫學源流論》:「偶傷風熱,則用燈心竹葉湯清火。」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亦治諸熱。心胸煩躁懊悶。」
3. 疹後餘毒:
- 《嬰童百問》:「又方,治疹痘後,餘毒不散,遍身生瘡不已,大能解毒。」(雖未直接提及燈心竹葉湯,但上下文顯示其與之相關)
4. 尿血:
- 《扁鵲心書》:「尿血山梔木通湯下,或燈心竹葉湯下。」
5. 作為其他方劑的送服藥:
- 多篇文獻提到以燈心竹葉湯送服其他藥丸,如《仁術便覽》、《古方彙精》、《景岳全書》、《良朋彙集經驗神方》、《萬氏家抄濟世良方》、《醫醫偶錄》等。這表明燈心竹葉湯常被用作輔助治療,以增強其他方劑的療效或減輕副作用。
6. 可清,可分利,可消導,可鎮驚。
- 《濟陽綱目》:「惟宜益元散,以蔥湯調之則可汗,以燈心竹葉湯調之則可清,以車前調之則可分利,以穀芽湯調之則可消導,以辰砂麥冬湯調之則可鎮驚。」
治療原理分析
燈心竹葉湯由淡竹葉和燈心草兩味藥組成,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這兩味藥的藥性:
- 淡竹葉: 性寒,味甘、淡,歸心、胃、小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利尿通淋的功效。
- 燈心草: 性微寒,味甘、淡,歸心、肺、小腸經。具有清心降火、利尿通淋的功效。
綜合兩藥的藥性,燈心竹葉湯的治療原理可以概括為:
- 清熱瀉火: 淡竹葉和燈心草均有清熱作用,可清除體內熱邪,緩解熱證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心煩等。
- 利尿通淋: 兩藥均能利尿,促進體內多餘水分的排出,有助於消腫、通淋,並將熱邪通過小便排出體外。
- 清心除煩: 燈心草具有清心除煩的作用,可緩解心火亢盛引起的心煩失眠等症狀。
總結:
燈心竹葉湯通過清熱瀉火、利尿通淋、清心除煩等作用,達到治療上述病症的目的。其藥性平和,適用於多種熱證,尤其是小兒熱證。在古代醫學實踐中,常被用作基礎方劑或輔助治療手段,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以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竹葉30片,燈心30根。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嘔吐多痰面色發紅乾嘔
相同名稱方劑
燈心竹葉湯, 出處:《準繩·幼科》卷五。 組成:竹葉30片,燈心30根。 主治:乾嘔;夏月手足心熱,面赤飲冷,吐出渾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