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半(蜜塗,慢火炙),荊芥穗1兩,枳殼3兩(湯浸去瓤,切作片子,麩炒黃色),薄荷葉(去土)半兩,皂角子仁1兩(炒令香熟),槐花1兩(炒赤),蝸牛14枚(炙,去殼,焙乾)。
消毒定痛。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至50-70丸,食後茶清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消毒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毒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三。 組成:白丁香2錢,黃丹1錢,巴豆1錢。 主治:疔瘡。
消毒丸, 出處:《衛生寶鑑》卷九。 組成:大黃1兩,牡蠣(燒)1兩,僵蠶(炒)1兩。 主治:時疫疙瘩惡證。
消毒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組成:白僵蠶(炒去絲嘴)、牛蒡子(微炒)各等分。 主治:喉痹口瘡,腮頰腫痛。
消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二。 組成:五倍子1兩,馬牙消1兩,甘草3分(生,銼),蓬砂半兩,白礬(熬令汁枯)半兩,升麻半兩,馬勃半兩,丹砂(研)1分,麝香(研)1分,龍腦(研)1分。 主治:化涎生津。主治:脾胃毒熱上攻,咽喉腫痛。
消毒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組成:黃耆1兩半(蜜塗,慢火炙),荊芥穗1兩,枳殼3兩(湯浸去瓤,切作片子,麸炒黃色),薄荷葉(去土)半兩,皂角子仁1兩(炒令香熟),槐花1兩(炒赤),蝸牛14枚(炙,去殼,焙乾)。 主治:消毒定痛。主治:腸風外痔,結核,或癢或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