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毒丸

ZHUI D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胃經 18%
腎經 12%
脾經 12%
心經 6%
小腸經 6%
膀胱經 6%
三焦經 6%
肝經 6%
大腸經 6%
肺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25

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追毒丸

組成:

  • 巴豆
  • 丁香
  • 淡豆豉

整體功效:

[清熱解毒](/dic/10198),消腫排膿。

主治:

癰疽已潰。

用於癰疽已潰,膿液未盡,或有惡臭,局部紅腫疼痛者。

文獻參考:

  • 本草綱目》:"巴豆,味辛,有毒,主治癰疽已潰,膿血不盡,或有惡臭,局部紅腫疼痛者。"
  • 《醫學衷中參西錄》:"丁香,辛溫,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可用於癰疽已潰,局部紅腫疼痛者。"
  • 中醫學大辭典》:"淡豆豉,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作用,可用於癰疽已潰,膿液未盡者。"

傳統服藥法


蝦蟆糞2分,蔴蟲1分,雄黃1分,黃丹1分。
上為末,水為丸,如米大。
將瘡撥開頭,入藥在內,以膏藥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追毒丸, 出處:《準繩·瘍醫》卷二。 組成:蝦蟆糞2分,蔴蟲1分,雄黃1分,黃丹1分。 主治:疔瘡發背。

追毒丸, 出處:《醫學綱目》卷十九引丹溪方。 組成:海浮石(燒赤,醋烨7次)半兩,乳香1錢,沒藥1錢,巴豆49粒,川烏1兩。 主治:疔瘡。

追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八。 組成:巴豆(去皮心膜)14枚,白丁香21枚,豆豉21粒,屁盤蟲7枚。 主治:蝕惡肉。主治:癰疽已潰。

追毒丸, 出處:《瘍醫大全》卷七。 組成:青竹蛇3錢,防風3錢,穿山甲(炮)3錢,羌活3錢,豬牙皂3錢,全蠍2對,當門子3分,蟾酥3分,瓜兒竭5分,乳香(去油)5分,孩兒茶5分,沒藥(去油)5分,明雄黃5分,白砒(肉制)5分,大朱砂5分,茜草5分,雷公藤5分,甘草8分,當歸尾8分,蜈蚣3條,金銀花5錢。 主治:一切癰疽。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