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癰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癰疽
癰疽為中醫外科常見病證名,泛指範圍較大、損傷較深的瘡瘍腫毒。《靈樞·癰疽》篇為首部系統論述此症之專篇,岐伯答黃帝曰:「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癰疽也」,可見其病變範圍較一般癰瘡更為深廣。
病因病機
《靈樞》提出「血氣稽留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為癰疽核心病機,其形成多因:
- 外感邪毒:六淫外襲,蘊結肌腠
- 內生熱毒:七情鬱火、膏粱厚味釀生內熱
- 氣血壅滯:經絡阻塞,營衛不和,血肉腐敗
分類辨證
1. 癰與疽之別
《靈樞》明言:「熱盛肉腐為膿,不為焦枯,命曰癰」;「寒氣化熱,下陷肌膚,內連五臟,命曰疽」。二者主要區別在於:
特徵 | 癰 | 疽 |
---|---|---|
性質 | 陽證 | 陰證或半陰半陽 |
膚色 | 焮紅灼熱 | 暗紫或皮色不變 |
腫形 | 高突根盤緊束 | 平塌或深陷 |
膿液 | 稠厚腥臭 | 稀薄或夾血水 |
病程 | 發病急、潰速 | 發病緩、難潰難斂 |
2. 經典分型
《靈樞·癰疽》列舉二十餘種特殊類型,如:
- 猛疽(結喉癰):發於咽喉,膿塞則危
- 夭疽(耳後疽):色黑堅硬者預後不良
- 井疽(心窩疽):潰穿胸膜則死不治
- 股脛疽:環脛而發可致骨壞
治療要則
內治法
- 初起未潰:清熱解毒為主,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隨證加減
- 成膿期:托毒透膿,透膿散合四妙勇安湯
- 陰疽證:溫陽散結,陽和湯加減
外治法
- 箍圍藥:金黃散調敷(陽證)、回陽玉龍膏(陰證)
- 切開排膿:「膿成決以鋒鍼」,遵循「切開即時,開口夠大」原則
- 祛腐生肌:九一丹提膿祛腐,生肌玉紅膏長肉收口
預後轉歸
《外科正宗》強調「五善七惡」辨吉兇:
- 善候:膿稠色鮮、腐肉易脫、新肉紅活
- 惡候:瘡陷色敗、喘息呃逆、四肢浮腫
尤以「疽發五臟」為險證,《中藏經》指出「疽瘡五處見血者死」,乃毒邪內攻之危候。
典籍深論
《醫宗金鑒》系統發展癰疽辨治體系,提出「癰疽原是火毒生」總綱,並按部位詳述頂心癰、對口疽等特異性治法;《外科全生集》創陽和諸方,開拓陰疽治療新徑。歷代醫家特別強調「治外必本於內」,瘍科診治須始終參合脈證,明辨標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