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疔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疔瘡
定義與源流
疔瘡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癰疽類化膿性感染,其特徵為局部腫脹形似釘蓋。《仙傳外科集驗方》卷六首載其名,廣義泛指瘡瘍之疾(參見「丁」條),狹義則專指瘡瘍中一類急重病證,別稱丁瘡、丁腫、疔毒、疵瘡等。
病機與特徵
《外科精義》述其形「如丁蓋之狀」,歷代醫籍記載紛繁,如華佗《中藏經》分五色疔,《千金方》列十三種疔,然其核心病機不離「氣客經絡五臟,內蘊毒熱」。此證因形小根深、堅硬如釘而得名,多由外感風火邪毒或外傷染毒而發,好發於顏面、四肢及軀幹。
臨床表現
- 初起期:形如粟米,根腳堅硬,深埋肌膚,伴焮熱疼痛。
- 進展期:腫勢速增,疼痛劇烈,若刺之無血、不痛者為險候。
- 危重變證:若毒邪內攻,可見煩躁悶亂、憎寒頭痛、嘔吐心悸等「走黃」徵兆。
- 癒後期:膿潰疔根出,則腫消痛減;若膿毒未清,可見五心煩熱或氣虛之象。
辨證論治
內治法
- 熱毒熾盛
- 治法:清熱解毒
- 方藥:五味消毒飲(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 火毒壅滯
- 治法:瀉火解毒
- 方藥: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或 解毒大青湯(大青葉、黃連、石膏等)
- 膿毒未清
- 治法:清解餘毒
- 方藥:人參清神湯(人參、黃連、甘草等)
- 氣虛不斂
- 治法:益氣托毒
- 方藥:內托安神散(黃芪、人參、當歸等)
外治法
- 初起未潰
- 煙管油膏圍敷瘡周,或雄黃、京墨、薑汁調豬膽汁外塗。
- 拔毒法:蓖麻子(去油)、乳香(去油)搗爛合米飯製餅貼敷。
- 清熱軟膏:黃連軟膏、玉露膏敷貼。
- 成膿期
- 切開排膿,視瘡情置引流條。
- 潰後期
- 腐肉未脫:五五丹或八將丹提膿祛腐。
- 膿盡生肌:生肌散或生肌玉紅膏換藥促愈。
古籍論述補充
《醫宗金鑒》強調疔瘡「毒邪易散亦易聚」,治療須「速而準」;《瘍醫大全》指出「疔無大小,毒歸一心」,警示其傳變之速。另按部位分型,如「唇疔」、「蛇頭疔」等,治法各有側重,然總不離清解托毒之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