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追毒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漏瘡、癰疽黑陷、丁瘡、附骨疽」,皆屬瘡瘍重症。其特點為:
- 漏瘡:瘡口久不癒合,膿水淋漓,多因氣血虛弱或毒邪深伏。
- 癰疽黑陷:瘡色黯黑、塌陷不發,多屬毒盛氣血壅滯,或陰寒內結。
- 丁瘡(疔瘡):發病急速,根深毒熾,易走黃(敗血症)。
- 附骨疽:類似骨髓炎,毒邪深附筋骨,膿腐難除。
此方以「追毒」為名,強調其透膿拔毒、化腐生肌之力,適用於膿毒未潰或腐肉不脫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峻烈攻毒:
- 蟾酥(辛溫有毒):通絡散結,麻醉止痛,為解毒消腫要藥,可強心促透膿。
- 蜈蚣(辛溫有毒):搜風攻毒,走竄力強,能深入絡脈拔除頑毒。
- 雄黃(辛溫有毒)、硇砂(鹹苦辛溫):蝕腐祛瘀,破結消積,針對死肌敗肉。
破血排膿:
- 巴豆(辛熱大毒):峻下冷積,破血排膿,藉其油性滲透,引毒外泄。
- 白丁香(麻雀屎,苦溫):若缺則代以巴豆,增強腐蝕逐瘀之效。
防腐生肌:
- 輕粉(辛寒有毒):殺蟲攻毒,抑制腐敗,促進新肉生長。
- 朱砂(甘微寒):鎮心安神,兼作衣劑防腐;無則以黃丹(鉛丹)代,加強收斂拔毒。
配伍特點:
- 酒製與丸劑:以酒糊丸助藥性上行外達,麥粒大便於納入瘡口,直接作用病所。
- 外用為主:通過針破瘡口或指甲爬動(輕刺激),使藥力深入,避免內服毒性。
- 水沉膏貼敷(未列明成分,推測含清熱收斂藥):外層固定並中和部分藥毒,減少刺激。
原理總結:
此方以毒攻毒,集中腐蝕、滲透、搜剔之力,快速破壞腐敗組織(去死肌),刺激氣血流通(追膿毒),繼而創造生肌條件。適用於毒邪壅盛、正氣尚能抗邪之實證,若氣血虛極者恐難耐受。
傳統服藥法
蟾酥1錢(乾用,老酒化),蜈蚣(酒浸,炙乾黃)、硇砂1錢,白丁香1錢(無此味加巴豆),巴豆7粒(去殼,不去油),雄黃2錢,輕粉1錢,朱砂2錢(為衣,如無,黃丹亦可)。
取黃吉疔頭,追膿毒,去死肌敗肉,生新肉。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或酒糊為丸,如麥粒大。
疔瘡,納入針破瘡口內,用水沈膏貼之,後用膏藥及生肌藥追出膿血毒物。如黑陷漏瘡,亦用此藥追毒,小者用1粒,大者加用之。病輕者不必用針,只以手指甲爬動,於瘡頂上安此藥,水沈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慢性多發性(多病灶性)骨髓炎
相同名稱方劑
追毒丹,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明雄精1兩,馬牙消1兩,當門子、麝香3錢,白龍腦1錢。 主治:蛇傷,狗咬。
追毒丹, 出處:《濟生》卷六。 組成:巴豆7粒(去皮心,不去油,研如泥),白丁香1錢,雄黃2錢,黃丹2錢,輕粉1錢。 主治:漏瘡,癰疽黑陷,及癰疽丁瘡、附骨疽。
追毒丹, 出處:《外科集驗方》卷上。 組成:蟾酥1錢(乾用,老酒化),蜈蚣(酒浸,炙乾黃)、硇砂1錢,白丁香1錢(無此味加巴豆),巴豆7粒(去殼,不去油),雄黃2錢,輕粉1錢,朱砂2錢(爲衣,如無,黃丹亦可)。 主治:取黃去疔頭,追膿毒,去死肌敗肉,生新肉。主治:疔瘡,漏瘡。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