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刀圭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小刀圭方劑多用於治療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症狀,人參能補益氣血,增強脾胃功能,使患者元氣恢復,氣血充盈。
- 扶正固本: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正氣,抵抗外邪侵襲。小刀圭方劑中加入人參,可以增強患者的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總而言之,小刀圭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作用是補氣益血、扶正固本,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小刀圭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是因為茯苓具有以下功效:
- 利水滲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能利水滲濕,利水消腫,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功效。小刀圭方劑常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水濕內停引起的疾病,而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正好能針對這些病症。
- 健脾寧心:茯苓還有健脾寧心之效,可補脾益氣,安神定志,對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也有治療作用。小刀圭方劑除了利水滲濕,也兼具健脾寧心的功效,茯苓的加入可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小刀圭方劑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小刀圭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氣虛表虛,易感風寒的疾病,而黃耆能補益中氣,增強抵抗力,固護肌表,防止外邪入侵,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 小刀圭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白朮、茯苓等,也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與黃耆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氣固表之功,更能增強治療效果。
「小刀圭」方劑中加入高良薑,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暖胃驅寒:高良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對於寒邪犯胃,引起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高良薑能起到溫暖胃部、驅散寒邪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症狀。
2. 促進消化:高良薑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高良薑可以起到增進食慾、幫助消化的作用。
小刀圭方劑中包含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肉桂性熱,味辛,入心、腎、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之效。小刀圭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陽虛氣弱引起的病症,而肉桂的溫陽散寒之性可助於驅散寒邪,溫通氣血,改善陽虛之症。
- 活血化瘀:肉桂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小刀圭方劑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使用,共同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
小刀圭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小刀圭方劑中,陳皮可以幫助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同時又能化解痰濕,使氣機通暢,達到治病目的。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小刀圭方劑中,部分藥材可能偏寒或偏燥,陳皮加入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其藥力更加平和,更利於藥效的發揮。例如,小刀圭方劑中可能含有寒涼性的藥材,陳皮的溫性可以中和其寒涼之性,避免對胃腸造成刺激。
小刀圭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小刀圭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性熱或毒性較大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熱或毒性過強的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等功效。它可以與其他藥材相互協同作用,加強藥效,更好地發揮治療疾病的效果。例如,甘草與一些辛溫解表藥材搭配,可以更有效地驅散風寒,緩解感冒症狀。
小刀圭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如下:
- 溫經散寒止痛: 花椒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小刀圭方劑多用於治療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花椒可溫散寒氣,緩解疼痛,達到治療效果。
- 消食化積: 花椒亦具有一定的消食化積作用,可促進消化,緩解積食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小刀圭方劑中常配合其他消食化積的藥物,共同發揮作用。
小刀圭方劑中加入「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引藥入藥: 鹽性鹹,味辛,入腎、膀胱經。其性善走下,能引藥力直達病竈。小刀圭方劑多用於治療下焦濕熱、膀胱濕熱等症,鹽的作用在於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膀胱,發揮清熱利濕的作用。
- 增強藥效: 鹽具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與小刀圭方劑中其他藥物配合,能增強藥效,促進療效。例如,鹽能幫助石膏清熱解毒、滑石利水通淋,共同達到治療濕熱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小刀圭主治「虛怯勞瘵」,即氣血虧虛、久病體弱所致的虛勞證候。此類患者多見形體消瘦、精神萎靡、氣短乏力、五臟功能衰退等表現,古代醫家認為其病機與「先天不足、後天失養」相關,需以溫補脾腎、填精養血為法治之。方中以全牛(或鹿)為主藥,配合人參、黃耆等補氣之品,體現「血肉有情之品」培補元陽的思路,符合傳統「虛則補之」「勞者溫之」的治療原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黃牛犢(或鹿)
- 補益精髓:牛犢(或鹿)為血肉有情之品,其肉、骨、髓、臟腑皆用,能大補先天腎精與後天氣血。古人認為幼畜「得天地純陽之氣」,尤適於虛損勞傷。
- 煎煮法深意:以「長流水」文武火久煎,使藥力融為稠膏(稀餳狀),類似現代膏方製法,便於長期服用,緩補根基。
2. 臣藥:人參、黃耆、茯苓
- 人參大補元氣,助牛犢提振五臟功能,尤重脾肺之氣。
- 黃耆益衛固表,補氣升陽,與人參協力改善氣虛乏力。
- 茯苓健脾滲濕,防補藥滋膩礙胃,兼安神定志。
3. 佐藥:肉桂、良薑、陳皮、花椒
- 肉桂溫補命門之火,助牛犢之陽氣生化,與人參共奏「益火生土」之效。
- 良薑、花椒溫中散寒,醒脾開胃,針對虛勞常見的食少腹冷。
- 陳皮理氣化痰,使補而不滯,兼調和中焦氣機。
4. 使藥:甘草、白鹽、醇酒
- 甘草調和諸藥,兼補脾益氣。
- 白鹽鹹味引藥入腎,助補益下焦。
- 醇酒行藥勢、通血脈,促進膏方吸收。
配伍特點
全方以「全牛(鹿)」+「補氣溫陽藥」為核心,涵蓋「補精、益氣、溫陽、健脾」四法,符合「脾腎同調」的虛勞治則。尤其注重「脾胃為後天之本」,透過溫中理氣藥(如陳皮、良薑)確保補藥吸收,避免虛不受補。
可能功效推論
- 填精養血:牛犢(鹿)的動物性成分富含蛋白質、礦物質,中醫理論中可直補精血,改善貧血、骨弱。
- 溫陽益氣:人參、黃耆、肉桂組合能增強代謝功能,適用於陽虛畏寒、倦怠之證。
- 調和脾胃:花椒、良薑等辛溫藥促進消化吸收,解決虛勞患者食慾不振問題。
此方展現古代「食療同源」思想,透過藥食並用、製膏緩圖,適合慢性虛損調養,非急證所用。
傳統服藥法
黃牛犢1只(用未知陰陽者,肥嫩,純黃色,先期辦後開藥料,至臘月初8日,或本月戊己日宰,取血,撏毛留皮,碎切,臟腑分寸不遺,用長流水大鍋煮至半熟,加後項藥。用鹿代之更妙),人參(以牛10斤用)2兩,茯苓(去皮,以牛10斤用)3兩,綿黃耆(刮淨,以牛10斤用)5兩,良薑(去梗)5錢,肉桂(去粗皮,以牛10斤用)5錢,陳皮(留白,以牛10斤用)1兩5錢,甘草(去皮,以牛10斤用)1兩,花椒(去目,以牛10斤用)1兩,白鹽(臨漉時斟酌用),醇酒2鬥上下。
上藥用文武火同牛煮,旋添熟水,當以8分為節,取牛肉爛如泥,捶骨內之髓,煎化入汁中,漉去滓,但存稠汁,有如稀餳,侍冷,入密甕,掘黃土坑埋,齊甕口封固。凡早餐不拘何樣飲食,加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刀圭是一張補氣健脾、溫中散寒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虛怯勞瘵。如果患者有陰虛火旺、口乾舌燥、小便短赤等症狀,則不宜使用小刀圭。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刀圭, 出處:《韓氏醫通》卷下。 組成:黃牛犢1隻(用未知陰陽者,肥嫩,純黃色,先期辦後開藥料,至臘月初8日,或本月戊己日宰,取血,挦毛留皮,碎切,臟腑分寸不遺,用長流水大鍋煮至半熟,加後項藥。用鹿代之更妙),人參(以牛10斤用)2兩,茯苓(去皮,以牛10斤用)3兩,綿黃耆(刮淨,以牛10斤用)5兩,良薑(去梗)5錢,肉桂(去粗皮,以牛10斤用)5錢,陳皮(留白,以牛10斤用)1兩5錢,甘草(去皮,以牛10斤用)1兩,花椒(去目,以牛10斤用)1兩,白鹽(臨漉時斟酌用),醇酒2鬭上下。 主治:虛怯勞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