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解毒丸

MI CHUAN JIE D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胃經 18%
肝經 14%
心經 12%
腎經 7%
脾經 7%
三焦經 5%
大腸經 5%
小腸經 3%
膀胱經 3%
心包經 1%
膽經 1%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祕傳解毒丸」方劑中使用「貫眾」的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驅蟲止痢:貫眾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驅蟲止痢之效。其對於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致的痢疾、腹痛、便血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止血止痛,消腫生肌:貫眾亦可止血止痛、消腫生肌,用於治療外傷出血、跌打損傷、創傷感染等。在解毒丸中,貫眾可以起到輔助止血、消腫的作用,減輕毒素對人體的損傷。

總之,貫眾在「祕傳解毒丸」中起著清熱解毒、驅蟲止痢、止血止痛等多重作用,有助於清除毒素、緩解症狀,達到解毒的效果。

「祕傳解毒丸」中包含「山豆根」,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山豆根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可有效抑制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並清除機體內積聚的毒素,故常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濕熱下痢等。
  2. 抗炎作用:山豆根含有生物鹼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組織炎症反應,減輕炎症反應帶來的腫痛和發熱等症狀。

因此,將山豆根加入「祕傳解毒丸」中,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有效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

祕傳解毒丸中包含黃藥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 黃藥子味苦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可針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疔瘡腫毒、咽喉腫痛、濕熱黃疸等症狀。

二、 化瘀消腫: 黃藥子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有助於減輕腫痛、消退炎症。

因此,黃藥子作為祕傳解毒丸的組成成分,可發揮清熱解毒、化瘀消腫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治療熱毒、瘀血所致的各種疾病。

祕傳解毒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原因有二:

一、瀉熱解毒: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之效。對於熱毒熾盛、腸胃積熱所致的發熱、腹痛、便祕等症狀,芒硝能清熱瀉火,通便解毒,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二、引藥下行:芒硝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使其藥力直達病竈,提高藥效。在祕傳解毒丸中,芒硝可能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加速毒素排出,達到更好的解毒效果。

祕傳解毒丸中使用寒水石,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吐血、衄血等。
  2. 化瘀止痛: 寒水石亦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因此,祕傳解毒丸中加入寒水石,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化瘀止痛的功效,以達到解毒止痛的療效。

祕傳解毒丸中加入龍膽草,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

龍膽草味苦性寒,歸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利膽退黃的藥理作用。其苦寒之性,可清瀉肝膽之火,並可利濕退黃,對於肝膽濕熱、黃疸、濕疹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在解毒丸中加入龍膽草,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對於治療因濕熱、毒熱引起的各種病症有輔助作用。

祕傳解毒丸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葛根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外感風熱、熱毒蘊結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葛根能起到清熱解毒、宣肺透疹的作用,有助於消除毒素,緩解炎症。
  2. 生津止渴:葛根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口渴、煩躁等症狀。對於因解毒藥物燥熱而引發的口乾舌燥,葛根也能起到滋潤作用。

祕傳解毒丸中包含百藥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百藥煎為解毒之要方: 百藥煎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多種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其藥性廣泛,能解多種毒素,故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內外兼攻的疾病。
  2. 增強解毒功效: 祕傳解毒丸以解毒為主要功效,加入百藥煎可進一步提升藥效,擴大解毒範圍,更全面地對抗各種毒素,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祕傳解毒丸中加入紫河車,主要基於其補腎益精的功效,並非直接針對解毒。

紫河車為胎盤,性溫,味甘鹹,入腎、心、脾經。其藥性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健脾益氣等作用,可改善腎氣不足、精血虧虛等症狀。

在解毒丸中加入紫河車,主要用於提升機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有助於機體更有效地排毒,促進康復。但實際運用中應根據患者體質及病症,由專業醫師判斷是否適宜使用。

祕傳解毒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解毒護胃: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解毒、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胃黏膜的作用。解毒丸通常含有較多苦寒藥物,容易刺激胃腸,而甘草可以緩解藥物的刺激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損傷。

二、調和藥性:甘草是中藥中的“國老”,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解毒丸通常由多味藥物組成,藥性各不相同,甘草可以中和藥性,使藥物更好地協同作用,發揮最佳療效。

祕傳解毒丸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薄荷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消炎止痛: 薄荷中的薄荷醇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炎症引起的疼痛,例如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等。

因此,祕傳解毒丸中加入薄荷,能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提高藥效。

「祕傳解毒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解毒功效: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性寒,可清熱瀉火,尤其擅長解熱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效果。
  2. 涼血止血:梔子亦有涼血止血之效,可治療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如吐血、衄血、尿血等。

因此,在解毒丸中加入梔子,可有效降低熱毒,並有助於止血,達到解毒療效。

祕傳解毒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清熱瀉火: 大黃味苦寒,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積聚導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便祕、皮膚紅腫等,大黃可以起到清熱瀉火、排毒通便的作用,有助於緩解中毒症狀。

2. 推動藥力: 大黃具有促進藥物吸收和排泄的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加速毒素的排出。在解毒丸中加入大黃,可以起到引導其他藥物發揮解毒功效的作用,提高解毒效果。

主治功效


祕傳解毒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奇效良方》中收錄的「祕傳解毒丸」方劑,其組成藥物包括貫眾、山豆根、黃藥子、芒硝、寒水石、龍膽草、葛根、百藥煎、紫河車、甘草、薄荷、梔子、大黃,以及董氏版本中額外添加的山慈菇、雄大豆(應為大豆)。其主治功效涵蓋範圍廣泛,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並分析其治療原理:

一、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中多數藥物具有清熱解毒之效,例如貫眾、山豆根、黃藥子、寒水石、龍膽草、梔子、大黃等。這些藥物通過清除體內熱毒,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尤其針對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狀效果顯著。 山慈菇也具備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進一步加強了此方面的療效。

二、 瀉下通便,利水消腫: 方中芒硝和大黃均為峻下藥,具有瀉熱通便、利水消腫的作用。 對於上盛下虛,大便祕澀,小便不通等症狀,可以通過瀉下通便,促進體內毒素排出,改善水液代謝,從而緩解症狀。

三、 調和氣血,扶正固本: 葛根具有解肌退熱,升陽止瀉的功效,可以調整氣機,緩解腸胃不適;紫河車雖為補藥,但在此方中,其作用可能並非單純的補益,而是通過溫補脾腎,以促進體內正氣,提升機體抗病能力,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甘草則發揮其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

四、 針對特定病症: 方劑主治中提到的“赤眼口瘡,便紅瀉血,吐血洩痢不止;及諸積氣塊,小兒脾病,婦人經脈不通,男子打撲傷損”,說明此方在治療一些特定病症上也有一定的療效。 例如,赤眼口瘡可能與肝經熱毒有關,方中龍膽草、薄荷等藥物可以清肝瀉火;便血、吐血、瀉痢等,可能與腸胃熱毒或氣血虧虛有關,方中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少量補益藥物,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而諸積氣塊、小兒脾病等,則與脾胃運化失常有關,方中藥物可以調整脾胃功能,促進氣血運行。

治療原理總體概述: 祕傳解毒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清熱解毒、瀉下通便、調和氣血三個方面。通過多種藥物協同作用,清除體內熱毒,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方中藥物配伍精妙,寒熱溫涼兼顧,攻補兼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董氏版本的加入山慈菇和雄大豆,進一步增強了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並可能在補益氣血方面有所側重,但需結合具體臨牀應用進行深入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及藥物功效的傳統理解,並未考慮現代藥理學研究結果。 實際應用中,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貫眾4兩,山豆根4兩,黃藥子4兩,牙消4兩,寒水石4兩,龍膽草4兩,乾葛4兩,雄大豆4兩,百藥煎4兩,紫河車4兩,甘草節4兩,薄荷4兩,梔子4兩,大黃4兩,豆粉4兩。
加山慈菇2兩大妙。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秤一兩作十丸,銀箔為衣。
每服1丸,以溫米飲送下,日3次,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積化滯、通便利尿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秘傳解毒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九。 組成:貫眾4兩,山豆根4兩,黃藥子4兩,牙消4兩,寒水石4兩,龍膽草4兩,乾葛4兩,雄大豆4兩,百藥煎4兩,紫河車4兩,甘草節4兩,薄荷4兩,梔子4兩,大黃4兩,豆粉4兩。 主治:上盛下虛,水火不能升降,大便秘澀,小便不通,赤眼口瘡,便紅瀉血,吐血泄痢不止;及諸積氣塊,小兒脾病,婦人經脈不通,男子打撲傷損,一切諸毒瘡痍,咽喉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