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黑龍丹方劑中加入珍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珍珠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效。其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對於外感熱毒、肝經風熱所致的頭暈目眩、口渴咽乾、神志不清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安神定志,明目退翳: 珍珠具有安神定志,明目退翳之效。其能鎮靜神經,改善睡眠,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同時,珍珠還具有明目退翳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眼部疾病。
黑龍丹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活血化瘀、舒經止痛,其組成中包含沉香,這並非偶然。沉香在中醫中被視為一種珍貴的藥材,具有行氣開鬱、溫中散寒的功效。其特有的芳香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因此在活血方劑中常用來增強整體療效。
黑龍丹的使用對象多為經絡不暢或氣滯血瘀所引起的各類症狀,沉香的加入可以幫助改善這些症狀,並且從某種程度上減輕其他藥材的副作用。此外,沉香具有一定的鎮靜安神作用,在攝取後能減少因病痛引起的焦慮與不適感。整體而言,沉香在黑龍丹中的應用,不僅增進了方劑的效果,更提升了患者的使用體驗,讓療效與舒適感得以兼顧。
黑龍丹方劑中包含牽牛子,主要是因為牽牛子具有以下藥效:
- 瀉下通便: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其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糞便排出,適用於便祕、積滯等症狀。
- 消腫散結:牽牛子還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能消除體內積聚的毒素,對瘰癧、癭瘤等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黑龍丹方劑中加入牽牛子,旨在利用其瀉下通便和消腫散結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然而,牽牛子性寒,使用需謹慎,需遵醫囑,避免過量使用。
黑龍丹方劑中包含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驅蟲作用:檳榔性溫,味辛,具有驅蟲殺蟲的功效。黑龍丹主要用於治療蛔蟲、蟯蟲等寄生蟲感染,檳榔的加入有助於驅除腸道寄生蟲,達到治療目的。
- 消積化滯:檳榔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消化積滯,消食化積。黑龍丹常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檳榔的加入可以幫助改善消化不良症狀,增強療效。
黑龍丹方劑中加入茵陳蒿,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茵陳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功效。黑龍丹多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黃疸、濕疹等病症,茵陳蒿可以有效地清熱利濕,使病邪得以排出。
- 疏肝理氣: 茵陳蒿還具備疏肝理氣的功效,可以緩解肝氣鬱結、脾胃不和等症狀。黑龍丹中往往加入其他疏肝理氣的藥材,茵陳蒿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黑龍丹方劑中含有三稜,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破血消癥:三稜性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結之效。對於血瘀所致的癥瘕積聚,如婦科疾病中的閉經、痛經、子宮肌瘤等,三稜可有效破除瘀血,消散積聚,改善症狀。
- 行氣止痛:三稜還具有一定的行氣止痛作用,能通絡止痛,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對於胸脅疼痛、腹部疼痛等症狀,三稜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黑龍丹方劑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瘀:莪朮性味辛、苦,歸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破血消積的功效。黑龍丹常用於治療血瘀氣滯所致的各種疾病,而莪朮可以幫助消散瘀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 健脾消食:莪朮還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可以促進脾胃功能,幫助消化吸收,改善因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黑龍丹中加入莪朮,可以加強其健脾消食的功效,提升藥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黑龍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黑龍丹在古代醫籍中被歸納為「通治諸疾」的複方,主治範圍極廣,涵蓋內、外、婦、兒各科。其功效核心可分為三大方向:
- 活血化瘀、攻逐積滯:主治產後惡露不下、血瘕氣蠱、臟毒瘀血等,強調「破血」之力,如案例中產後頭痛、心痛、目痛之劇烈症狀,屬瘀血攻衝之象。
- 散寒溫通、行氣止痛:針對脾胃寒積(翻胃吐食)、寒濕水腫、瘧痢腹痛等,以硫黃、高良薑等溫藥化解陰凝。
- 解毒辟穢、鎮靜安神:用於山嵐瘴氣、誤吞毒物、鬼瘧傳屍等,琥珀、花乳石等礦物藥具鎮驚收斂之效。
其「治百病」特性源於古代「異病同治」思維,凡病機屬寒凝血瘀、痰濁壅滯者,皆可嘗試用此方攻逐。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煅燒製劑的「劫澀」與「活化」矛盾統一
- 主藥(當歸、五靈脂、川芎、生地、高良薑)經「炭火煅紅」後化為黑糟,此為古代「存性」炮製法,意在激發藥性峻烈之效。
- 煅後特性:高溫破壞有機成分,產生炭素吸附作用(類似百草霜),搭配米醋糊丸,形成「澀中寓通」之性,既能止血(如腸風痔漏),又藉醋引藥入血分破瘀。
- 煅藥與生藥協同:未經火煅的百草霜、硫黃、琥珀等,保留原藥辛散鎮靜之性,與煅藥之「劫澀」形成動靜平衡。
2. 組方結構的「三焦攻逐」邏輯
- 上焦(頭目痰瘀):五靈脂、川芎走血分上行,散頭目瘀血(如產後頭痛劇烈);琥珀鎮心安神。
- 中焦(脾胃寒積):高良薑、硫黃溫中散寒,硫黃更化積滯(如翻胃吐食);乳香行氣活血。
- 下焦(瘀滯水濕):煅地黃、花乳石固澀下焦而兼化瘀;醋與小便為引,導藥下行(如淋瀝、婦科血瘕)。
3. 「火毒」與「血毒」的對治原理
- 火毒上攻(瘡癩腫痛):硫黃、百草霜一溫一涼,硫黃「以熱引熱」外透瘡毒;百草霜清解血分熱瘀。
- 血毒內結(傳屍鬼胎):煅燒後藥材的炭質吸附性,結合琥珀、花乳石「辟穢化積」,符合古人對「無形邪毒」的想像。
4. 特殊服法強化藥效
- 丸藥「燒通紅」後研服:高溫使礦物藥(硫黃、花乳石)轉化為更易吸收的氧化物,生薑汁與無灰酒增強溫通效力,童便(小便)為引,取其降火化瘀之效,三者協同解決「煅藥滯澀」的弊端。
現代視角的潛在作用機制
- 炭類吸附與局部刺激:煅藥形成的活性炭可能吸附腸道毒素,減輕炎症;硫黃轉化為硫化物,抑制微生物(如治痢疾)。
- 溫通與鎮痛:高良薑與硫黃的揮發油成分可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性疼痛;琥珀酸(琥珀)具鎮靜作用。
- 應激反應調節:案例中產後劇痛可能與子宮痙攣或血管收縮異常相關,黑龍丹的溫通破瘀作用或通過調節內分泌(如前列腺素)緩解平滑肌痙攣。
此方體現古代「峻藥緩投」思維,結合煅製、礦物藥、生物炭等多重手段,雖主治龐雜,但其核心仍在「破瘀通滯,溫散寒凝」。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五靈脂1兩,川芎1兩,高良薑1兩,乾地黃(生者)1兩(上銼細,入一椽頭沙盒內,赤石脂泥縫紙筋,鹽泥固濟,封合,炭火10斤煅通紅,去火候冷,開取盒子,看成黑糟,乃取出細研,入後藥),百草霜(別研)5兩,硫黃1錢半,乳香1錢半,花乳石1錢,琥珀1錢。
上為細末,米醋煮糊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炭火燒通紅,生薑自然汁與無灰酒各1合,小便半盞,研開,頓服。
產後頭痛:仲氏嫂金華君,在秦產七日而不食,始言頭痛,頭痛而心痛作,既而目睛痛如割,如是者更作更止,相去才瞬息間。每頭痛甚欲取大石壓,食久漸定;心痛作則以十指抓壁,血流掌;痛定,目復痛,又以兩手自剜取之,如是者十日不己。國醫二三輩、郡官中有善醫者亦數人,相顧無以為計。余度疾勢危矣,非神丹不可愈。黃昏進黑龍丹半粒,疾少間;中夜再服藥下,瞑目寢如平昔;平旦一行三升許,如蝗蟲子,三疾減半,已刻又行如前,則頓愈矣。遣荊釵輩視之,奄殆無氣,午後體方涼、氣方屬,乃微言索飲,自此遂平復。
琥珀黑龍丹(《局方》卷九吳直閣增諸家名方)、黑龍丸(《醫學綱目》卷三十五)、神應黑龍丸(《同壽錄》卷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通便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消炎作用,對肝腎功能有損害,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黑龍丹,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六○引《經驗秘方》。 組成:白面7兩,金絲礬7兩,辰砂3錢,珠子3錢(不經油者),粉霜3錢。 主治:風癇。
黑龍丹, 出處:《集驗良方》卷一。 組成:大熟地(切片,烘乾,炒枯)1兩,烏梅肉(炒炭)3錢。 主治:一切惡瘡怪毒,或生於橫肉筋窠之間,因擠膿用力太過,損傷氣脈,以致胬肉突出,如梅如慄,翻花紅赤,久不縮入。
黑龍丹, 出處:《三因》卷十八。 組成:當歸1兩,五靈脂1兩,川芎1兩,高良薑1兩,乾地黃(生者)1兩(上銼細,入一椽頭沙盒內,赤石脂泥縫紙筋,鹽泥固濟,封合,炭火10斤煅通紅,去火候冷,開取盒子,看成黑糟,乃取出細研,入後藥),百草霜(别研)5兩,硫黃1錢半,乳香1錢半,花乳石1錢,琥珀1錢。 主治:婦人産後一切血疾垂死者。淋露不快,兒枕不散,積瘕堅聚,按之攫手,疼痛攻心,困頓垂死者;産後難生,或胎衣不下;産後血暈,不省人事,狀如中風;血崩惡露不止,腹中血刺疼痛,血滯浮腫,血入心經,語言顛倒,如見鬼神,身熱頭痛,或類瘧狀,胎前、産後一切危急垂死。
黑龍丹, 出處:《惠直堂方》卷一。 組成:珍珠1錢,蜜蠟2錢,沉香3錢,白醜4兩,黑醜4兩(2味俱各半生半炒,各研細,取第一次細末各2兩,餘不用),檳榔(取第一次細末)1兩,茵陳5兩(將葉研細末5錢,餘留後熬膏用),三棱1兩(去皮毛,醋浸1宿,銼,炒,研末,取5錢),莪朮1兩(制同上,亦取末5錢)。 主治:消積、消氣、消蟲、消塊;宣導四時蘊積,春宣積滯,不生瘡毒;夏宣暑熱,不生熱病;秋宣痰飲,不生瘴瘧;冬宣風寒,不生春溫。主治:五勞七傷,山嵐瘴氣,水腫腹痛,脾胃心肺諸疾,齁(鼻合)咳嗽,痰涎壅滯,酒食氣積、氣塊,翻胃吐食,十膈五噎,嘔逆惡心,腸風痔漏,臟毒瘧痢,積熱上攻,頭目瘡癩腫痛,下部淋瀝;及婦人血瘕氣蠱,寒熱往來,肌體瘦弱,面色萎黃,月水不調,赤白帶下,肚生血鱉、血鼠,傳屍穿心,諸般皮裏膜外之症,鬼胎,産後諸疾;小兒五疳蟲積,誤吞銅鐵,並食惡毒等物。
黑龍丹,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石硫黃(别研)半兩,雄黃(别研)半兩,丹砂(别研)半兩,曾青(别研)半兩,白石英(别研)半兩,紫石英(别研)半兩,水銀半兩(將丹砂、硫黃、雄黃末點醋,與水銀同研,令水銀星盡),金薄30片(與前7味同研勻),太陰玄精石半兩,消石(入細桑枝3-2寸,同熬爲汁,冷用)半兩,馬牙消(熬乾用)半兩,白礬(燒令汁盡)半兩,鉛丹半兩,胡粉(自玄精石以下至此同研)半兩(以上14味入藥瓶內,依後法燒),天南星(酒煮,切,炒)半兩,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半兩,白附子(酒炙,切,炒)半兩,白僵蠶(炒)半兩,蠍梢(炒)半兩,天竺黃(别研)半兩,天麻(酒煮,切,焙)半兩,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半兩,鹿胎半兩,虎骨(酥炙)半兩,敗龜(醋炙)半兩,蟬蛻(微炙)半兩,羚羊角(鎊)半兩,犀角(鎊)半兩,木香半兩,曲(碎,炒)半兩,麥糵(炒)半兩,輕粉半兩,麝香(研)半兩。 主治:大風癩。
黑龍丹,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朱砂1兩,硫黃1兩,水銀1兩(與硫黃結爲砂子),雄黃1兩,硇砂半兩,紫石英半兩,金箔300片,銀箔300片,曾青1兩(上藥都研入一告車瓶子內,令實;上以定粉1兩半,細研,入瓶子內,蓋煎藥上;更用黃丹1兩半,又入瓶子內,蓋之;上以古字錢1文,又蓋瓶子口,後掘地作十字坑子,坐瓶子在中心,四面去瓶子4-5寸以來,著火2斤,不住火養,2日後,蓋藥爲汁,住火停冷,打破瓶子,取藥細研),自然銅1兩(細研),古字錢21文,硫黃半兩(細研)(上藥與錢,一重重間布藥末,入盒子內,以鹽泥固濟,初以文火,後以武火,燒令通赤,候冷,取出細研,入前藥內相和),麻黃5斤(去根節),白花蛇大者1條(銼。上2味用水一碩,慢火煮蛇并麻黃,至2鬭以來,有沫用匙旋去之,用夾絹濾去滓,别入銀器中,又熬成膏),藿香3分,白附子3分(炮裂),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人參3分(去蘆頭),乾蠍3分(微炒),天麻3分,天南星3分(炮裂),虎脛骨3分(塗酥炙令黃),敗龜3分(塗酥炙令黃),木香3分,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白僵蠶3分(微炒),防風3分(去蘆頭),牛黃半兩(細研),麝香半兩(細研),龍腦半兩(細研),酸棗仁半兩(微炒),琥珀1兩(細研),膩粉1兩。 主治:癱瘓並諸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