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痰祛眩湯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痰止咳: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的功效。對於痰濁壅塞,咳嗽喘息的症狀,天南星可以有效地清除痰液,緩解呼吸道阻塞。
- 鎮驚安神: 天南星還具有鎮驚安神的功效,可以治療痰迷心竅導致的眩暈、神志不清等症狀。
因此,清痰祛眩湯中加入天南星,旨在通過其化痰止咳、鎮驚安神的功效,治療痰濁阻滯、痰迷心竅所致的眩暈等症狀。
清痰祛眩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對於痰濕壅肺,頭昏眼花,胸悶氣促等症狀,半夏能有效化解痰濕,開胸豁痰,改善眩暈症狀。
-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降逆止嘔之效,可用於治療脾胃濕困,氣機不暢,導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對於眩暈伴隨嘔吐的患者,半夏能有效緩解嘔吐,幫助患者恢復氣血運行,改善眩暈症狀。
總而言之,半夏在清痰祛眩湯中發揮着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有效改善痰濕壅肺、頭昏眼花等眩暈症狀,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痰祛眩湯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平肝熄風,祛風止眩: 天麻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平肝熄風,祛風止眩的功效。對於痰濁矇蔽,阻滯清竅,導致頭暈目眩、視物模糊等症狀,天麻能有效改善。
- 通絡活血,化痰止痛: 天麻亦有通絡活血,化痰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並能化解痰濁,減輕頭部疼痛。
因此,清痰祛眩湯中加入天麻,旨在通過平肝熄風、通絡活血、化痰止痛等作用,改善頭暈目眩、視物模糊、頭部疼痛等症狀。
清痰祛眩湯中包含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燥濕化痰: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痰濁阻滯,上蒙清竅,可導致眩暈,蒼朮能化解痰濕,使清竅通利,從而緩解眩暈症狀。
- 升清降濁:蒼朮兼具升清降濁之功。痰濁上蒙清竅,清陽之氣不升,蒼朮可升清氣,使之循經上行,同時亦可降濁氣,使痰濁下行,達到祛痰止眩的效果。
清痰祛眩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作用。痰濁阻滯,氣機不通,可導致頭暈目眩,而川芎能疏散風寒,通暢經絡,改善頭部氣血循環,緩解眩暈症狀。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可改善腦部供血不足,減少痰濁阻滯,減輕頭部脹痛和眩暈感。
清痰祛眩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陳皮味辛、苦,性溫,能理氣燥濕、化痰止咳。痰濁凝聚於頭部,則眩暈不適,陳皮可疏散痰濁,改善頭部氣血流通,緩解眩暈症狀。
其二,陳皮還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氣機鬱滯所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使患者整體舒適度提升,更有利於痰濁的化解。
總而言之,陳皮在清痰祛眩湯中發揮理氣化痰、行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消除痰濁、緩解眩暈,提升療效。
清痰祛眩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化痰止眩:茯苓味甘淡,性平和,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痰濁壅盛,阻滯清竅,可導致眩暈,而茯苓能健脾利濕,化痰濁,使痰濕消散,解除對清竅的阻滯,從而止眩暈。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清痰祛眩湯中其他藥物如半夏、陳皮等,也具化痰止眩之效,茯苓與之配合,能協同作用,增強化痰止眩之功,使藥效更為顯著。
清痰祛眩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宣肺利咽,祛痰止咳: 桔梗味辛、甘,性微寒,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其可疏散肺氣,利咽喉,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二、升提中氣,助藥上行: 桔梗性升,能使藥力上達肺部,有助於其他藥物發揮作用,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清痰祛眩的效果。
清痰祛眩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痰: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肺經,具有理氣消痰、寬胸散結的功效。痰濁阻滯,氣機不利,可導致眩暈、頭昏等症狀。枳殼能疏肝理氣,消痰化滯,使氣機通暢,痰濁得以化解,有助於改善眩暈症狀。
- 降逆止嘔: 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因痰濁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也有一定的療效。清痰祛眩湯中常配合其他降逆止嘔的中藥,如半夏、生薑等,共同作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清痰祛眩湯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化痰止眩:烏藥味辛、溫,性燥,入肺、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化痰止眩的功效。對於痰濁阻滯、氣機不暢所致的眩暈、頭昏、胸悶等症,烏藥能有效化解痰濁,通暢氣機,達到止眩之效。
- 溫脾止嘔:烏藥還兼具溫脾止嘔之效,對於脾胃虛寒、痰濁上逆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清痰祛眩湯中加入烏藥,不僅能化痰止眩,還能溫脾止嘔,使療效更加全面。
清痰祛眩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寒犯肺引起的咳嗽、痰多、頭昏腦脹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清熱化痰、平肝息風的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 通鼻竅,開竅醒神:羌活能通鼻竅,開竅醒神,對於風寒引起的鼻塞、頭昏、眩暈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頭部不適,提升藥效。
清痰祛眩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清痰祛眩湯中可能含有較為寒涼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寒性,防止藥物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
- 增強療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潤肺止咳,有助於消除痰濁,緩解眩暈等症狀。甘草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清痰祛眩的效果。
總之,甘草在清痰祛眩湯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痰祛眩湯」
組成: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天麻: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
- 天南星: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燥濕、利水消腫。
- 烏藥: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主治功效:
體型肥胖、皮膚白皙的人,在平時就常常感到頭暈目眩,發作時突發昏厥,這種情況稱之為痰暈。
總結:
清痰祛眩湯是一個複方中藥,由多種中藥組成,具有清熱化痰、祛風止眩的功效。臨牀上常用於治療痰暈,即體型肥胖、皮膚白皙的人,在平時就常常感到頭暈目眩,發作時突發昏厥的證候。需要注意的是,清痰祛眩湯屬於處方藥,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痰祛眩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五。 組成:天南星8分(薑泡),半夏8分(薑汁制),天麻8分,蒼朮8分(米泔浸),川芎8分,陳皮8分,茯苓8分(去皮),桔梗8分,枳殼8分(去瓤),烏藥8分,酒芩8分,羌活8分,甘草3分。 主治:肥白人日常頭旋目花,卒時暈倒者,名曰痰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