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風飲

PAI FENG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二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肺經 16%
心經 13%
脾經 12%
胃經 10%
腎經 7%
膽經 5%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大腸經 3%
膀胱經 3%
小腸經 2%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排風飲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排風飲主要用於治療風熱襲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除肺熱,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胸悶氣喘。
  2. 活血化瘀:風熱之邪往往會導致氣血瘀滯,影響肺氣宣降。大黃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肺部供血,輔助清熱解毒,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排風飲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利用其 清熱涼血活血祛瘀 的特性。

牡丹皮味苦寒,入心、肝、脾經,能清熱涼血,尤其擅長於 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症狀。排風飲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而風熱感冒常伴隨發熱、口渴、咽痛、頭痛等症狀,牡丹皮可以清熱解毒,緩解這些症狀。同時,牡丹皮也能活血化瘀,有助於 消除感冒所導致的瘀滯,促進恢復。因此,在排風飲中加入牡丹皮,可以起到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的作用,更好地治療風熱感冒。

排風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排風飲中多用辛溫之品,容易燥烈傷津。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能減輕辛溫藥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不至於傷及脾胃。
  2.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解毒生津的作用,能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例如提高防風、荊芥等疏散風寒的作用,從而提高排風飲的整體療效。

排風飲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散寒: 防風味辛溫,善於祛風散寒,且兼具止痛作用。排風飲主治外感風寒,其發病機理即為風寒之邪侵襲肌表,引起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防風可直接祛除風寒,緩解症狀。
  2. 疏散表邪: 防風還具有疏散表邪的作用,可使邪氣從體表宣洩出去,避免寒邪深入經絡,加重病情。排風飲中的其他藥物,如葛根、羌活、白芷等,也具有疏散表邪的作用,與防風相互協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排風飲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其 平肝息風 的功效。

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 平肝熄風、止痙定痛 的作用。排風飲主要用於治療 風痰上擾、肝風內動 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言語不利等症狀。

天麻可 抑制神經興奮性,減輕肝風內動,並能 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 止痙定痛 的效果。因此,天麻是排風飲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 緩解風痰上擾、肝風內動所致的症狀

排風飲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排風飲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痰濁阻肺、咳嗽氣喘等症,天南星可有效驅散風邪,緩解痙攣,幫助患者恢復呼吸通暢。
  2. 消痰散結:天南星能化痰散結,對於痰多粘稠、咳痰不爽的患者,天南星可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症狀。

總之,天南星在排風飲中發揮祛風止痙、消痰散結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外感風寒、痰濁阻肺等疾病的目的。

排風飲中加入玄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可針對排風飲所治風熱外感、咽喉腫痛、口渴煩躁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2.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玄參還兼具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可緩解因風熱侵襲導致的津液虧損,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

排風飲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在於柴胡的解表和疏肝功效。

  1. 解表: 排風飲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柴胡能疏散風寒,發汗解表,使體內寒邪得以宣洩,達到治療感冒的目的。
  2. 疏肝: 柴胡入肝經,能疏肝解鬱,緩解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風寒感冒時,肝氣易受寒邪影響而鬱結,柴胡的疏肝作用有助於緩解感冒引起的肝氣不舒。

排風飲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排風飲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而黃芩可清肺熱、解毒,並能抑制細菌生長,因此可有效緩解上述症狀。
  2. 止咳化痰: 黃芩除了清熱解毒之外,還有止咳化痰之效。排風飲中常與其他清熱化痰藥物搭配,如桑葉、杏仁等,共同作用於肺氣,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綜上所述,黃芩在排風飲中的加入,不僅能清熱解毒,更能止咳化痰,進一步加強方劑的療效。

排風飲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解表散風:紫蘇葉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解表散風、行氣寬中之效。對於風寒感冒、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紫蘇葉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2. 宣肺止咳:紫蘇葉還具有一定的宣肺止咳作用,能促進痰液排出,對於風寒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紫蘇葉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排風飲中加入紫蘇葉,可以發揮其解表散風、宣肺止咳的功效,達到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等病症的目的。

排風飲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止癢消腫: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邪、止癢消腫的功效。排風飲主治風疹瘙癢,而荊芥能驅散肌膚表層的風邪,緩解皮膚瘙癢,並消退腫脹,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排風飲中其他藥材,如防風、蒼朮等,也具有疏散風邪、燥濕止癢的功效。荊芥與這些藥材搭配,能相輔相成,提高藥效,更有效地治療風疹瘙癢。

排風飲方中使用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排風飲為治療風寒濕痹證的方劑,而風寒濕痹常伴隨氣血瘀滯,導致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當歸補血活血,能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促進痺證的康復。

二、潤燥通便: 當歸亦具有潤燥通便之效,可改善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便祕。排風飲中其他藥物,如羌活、防風等,性寒涼,容易導致腸胃功能減弱,而當歸的溫和性質能平衡藥性,避免寒涼藥物對腸胃的刺激。

主治功效


排風飲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排風飲,根據歷代醫籍記載,其主治範圍並非單一,而是針對一些因風邪侵襲,或兼夾其他病邪,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失調的病證。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疏風解表,清熱化瘀,活血通絡

一、 主治病證分析:

從古籍記載來看,排風飲的應用範圍較廣:

  • 《聖濟總錄》: 著重於治療風勞虛熱所致的頭痛、言語錯亂、心煩、四肢拘急等症。此處的「風勞」應指風邪侵襲,耗傷正氣所致。

  • 《竹林女科證治》: 針對妊娠期因過食生冷,兼受風寒導致的牙關緊閉、痰氣壅滿、昏迷等症。這說明排風飲在特定情況下,也能應用於婦科疾病。

  • 《辨證錄》: 陳士鐸在此書中指出,一些看似中風的症狀,實則因腎水不足,肝木過燥,虛火上炎所致。此類症狀與一般風邪中風有所不同,若單純以祛風為主,則可能加重病情。因此,此例說明排風飲的應用需辨證論治,並非所有類似中風的症狀都適用。

綜上所述,排風飲所治病證的共同點在於:與風邪相關,且常伴有氣血運行不暢、痰濁壅阻等症狀。 其臨牀表現可能涵蓋頭痛、眩暈、肢體麻木、言語不利、昏迷等,但需根據具體症狀進行辨證施治。

二、 治療原理分析:

排風飲的組成藥物,其功效互相配合,共同達到疏風解表、清熱化瘀、活血通絡的目的:

  • 疏風解表: 防風、荊芥、紫蘇葉等藥物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散邪的功效,能祛除體表風邪。

  • 清熱解毒: 大黃、牡丹皮、黃芩、玄參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功效,能清除體內熱毒。其中大黃還能促進腸道蠕動,瀉下通便。

  • 活血化瘀: 大黃、牡丹皮、當歸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能改善氣血運行,消除瘀滯。

  • 平肝息風: 天麻具有平肝息風,鎮靜安神的作用,能緩解因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症狀。

  • 燥濕化痰: 天南星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能化解痰濁壅阻。

  • 調和諸藥: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作用,能使諸藥協調配合,發揮最佳療效。 柴胡則能疏肝解鬱,升陽舉陷,調節氣機。

排風飲的治療原理,並非單純的祛風,而是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和病機的變化,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 它通過多種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整體調理氣血,疏通經絡,消除病邪的目的。 其治療的關鍵在於辨別病邪的性質和臟腑功能的失調情況,才能更好地發揮藥物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大黃(酒蒸)3錢,丹皮5錢,甘草1錢,防風1錢,天麻1錢,天南星1錢,玄參1兩,柴胡3錢,黃芩2錢,蘇葉2錢,荊芥2錢,當歸3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年老體弱者慎用。
  2.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
  3.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胃不適。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癲狂狂躁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皮膚瘀血斑疹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排風飲,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大黃(酒蒸)3錢,丹皮5錢,甘草1錢,防風1錢,天麻1錢,天南星1錢,玄參1兩,柴胡3錢,黃芩2錢,蘇葉2錢,荊芥2錢,當歸3錢。 主治:中風。其人元氣未虛,一時爲風邪所中,一時猝倒,口吐痰涎,發狂號叫,自坐自起,自立自行,目不識人,身中發斑,數日後變成瘡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