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味地黃丸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腎滋陰: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而成,性質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具有滋陰補腎、益精填髓的功效。相比生地黃,熟地黃更能溫補腎陽,適合腎陰虛、氣血不足等症狀。
- 調和藥性:熟地黃性溫,可以與其他六味藥材相輔相成,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例如,熟地黃可以緩解澤瀉的寒性,使藥效更為溫和,更易於人體接受。
七味地黃丸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調和脾胃: 地黃性寒,長期服用易傷脾胃。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緩和地黃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損傷,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 滋陰補血,益氣生津: 大棗具有滋陰補血、益氣生津的功效,與地黃、山藥、山茱萸等藥物共同作用,能更好地滋陰補腎,改善血虛、津液不足等症狀。
七味地黃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腎,健脾益氣: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氣的功效。七味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君藥,山藥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滋陰之力,並兼顧脾胃,使藥力更全面。
- 固本培元,增強體質: 山藥能補益脾腎之氣,提高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改善因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腰膝酸軟、乏力等。這與七味地黃丸補腎固本的功效相輔相成,使藥效更持久。
七味地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增強藥效: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與地黃等滋陰藥配伍,可改善腎陰不足導致的脾虛濕困,增強滋陰補腎的效果。
- 協調藥性,防止滋膩: 地黃等滋陰藥性偏寒濕,長期服用易傷脾胃,而茯苓能健脾利濕,避免藥性過於滋膩,起到協調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七味地黃丸中加入澤瀉,主要是針對其利水滲濕、瀉火除煩的功效。
澤瀉入腎經,可利水滲濕,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有助於解決腎陰虛所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澤瀉亦能清熱瀉火,有助於緩解腎陰虛所導致的虛火上炎,例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
因此,七味地黃丸中加入澤瀉,可更全面地治療腎陰虛,並提升其療效。
七味地黃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滋陰補腎的基礎上,加入牡丹皮可有效改善因腎陰虛所致的肝火上炎、血熱瘀滯等症狀,如頭暈目眩、口燥咽乾、心煩失眠、小便赤澀等。
- 佐使地黃,增強滋陰作用:牡丹皮與地黃搭配,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地黃滋陰補腎,而牡丹皮清熱涼血,能使地黃的滋陰作用更為溫和有效,避免滋陰過度,導致脾胃虛寒。
七味地黃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陽、補命門火: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膀胱經,具有溫腎陽、補命門火之效。地黃丸本身滋陰補腎,但對於腎陽虛、命門火衰者,單純滋陰恐難以達到最佳效果,加入肉桂可溫補腎陽,協調陰陽,使滋陰效果更佳。
- 助藥力、行藥勢: 肉桂辛溫,能助藥力,使地黃丸各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並能行藥勢,使藥效更快更深入地到達病竈部位,提高治療效果。
七味地黃丸中包含當歸,主要源於其補血活血的功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七味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君,而當歸補血,血為陰之餘,二者相輔相成,有助於改善因腎陰不足所引起的頭暈目眩、腰膝痠軟、月經不調、面色蒼白等症狀。此外,當歸活血化瘀,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的血液供應,進一步增強腎臟的機能。
七味地黃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柔肝: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與地黃、熟地等滋陰補血藥材配合,可緩解肝陰不足所致的肝陽上亢,起到滋陰柔肝、平肝止痛的作用。
- 緩和藥性: 白芍的酸味可緩和生地、熟地等滋陰藥材的寒性,避免過度滋陰而傷陽氣,同時也能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平和穏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味地黃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古籍所述主治「宗氣動能應衣,上或見於胸臆,下或見於臍旁,無時振撼,不能安」,此症乃腎陽虛衰、虛陽浮越之象。宗氣為胸中大氣,若腎中陰陽失調,陽虛不能固攝,虛火擾動,則氣機不穩,表現為胸腹間不自主震顫、躁動不安。此方以「引火歸元」為核心,通過滋養腎陰、溫補腎陽,使浮越之火下歸於腎,恢復陰陽平衡。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七味地黃丸由六味地黃丸(熟地、山茱萸、山藥、丹皮、茯苓、澤瀉)加肉桂組成,體現「陰中求陽」之法,其作用層次如下:
熟地黃(君藥)
- 重用8兩滋養腎陰,填補精血。腎陰充足則能涵養虛陽,為「引火歸元」奠定基礎。
山茱萸、山藥(臣藥)
- 山茱萸酸溫收斂,固攝腎氣,防精血耗散;山藥補脾益腎,助熟地滋陰。二藥協調肝脾腎三臟,強化斂陰作用。
澤瀉、茯苓、丹皮(佐藥)
- 澤瀉洩腎濁,茯苓滲脾濕,丹皮清肝熱,三藥疏通滯礙,使補而不膩,兼清虛熱。
肉桂(使藥)
- 少量肉桂(1兩)為關鍵,以其辛熱之性溫補命門,引浮越之火下歸腎中,與熟地相配形成「水火既濟」之效。
【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結合「滋陰+溫陽」雙向調節:
- 滋陰益氣:填補腎陰,改善因陰虛所致的內熱、口乾、腰膝酸軟。
- 引火歸元:肉桂引上浮虛火下行,緩解虛陽上擾之眩暈、心悸、胸腹震顫。
- 補腎祛寒:溫補腎陽,改善四肢不溫、夜尿頻多等陽虛症狀。
全方以六味地黃丸滋陰為本,佐肉桂溫陽為用,適用於陰虛為本、陽虛為標之證,尤適合「上熱下寒」之體質,呈現虛火浮越、下部寒冷者。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8兩(忌鐵,杵膏),山茱萸(酒潤,去核)4兩,乾山藥(炒)4兩,牡丹皮(酒洗,微炒)3兩,白茯苓(去皮,乳制)3兩,澤瀉(去毛,酒浸,焙)3兩,肉桂(去皮,忌火)1兩。
引火歸元,滋陰益氣,補腎祛寒。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錢,空心淡鹽湯送下。
忌羅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太過。
-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 本方有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七味地黃丸, 出處:《會約》卷十。 組成:熟地8兩,棗皮4兩,山藥4兩,茯苓3兩,澤瀉兩半,丹皮2兩,肉桂3兩,當歸3兩,白芍2兩。 主治:補陰以舒氣。主治:宗氣動能應衣,上或見於胸臆,下或見於臍旁,無時振撼,不能安。
七味地黃丸, 出處:《攝生秘剖》卷一。 組成:熟地黃8兩(忌鐵,杵膏),山茱萸(酒潤,去核)4兩,乾山藥(炒)4兩,牡丹皮(酒洗,微炒)3兩,白茯苓(去皮,乳制)3兩,澤瀉(去毛,酒浸,焙)3兩,肉桂(去皮,忌火)1兩。 主治:引火歸元,滋陰益氣,補腎祛寒。主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爛,咽喉作痛,或形體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火拒上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