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腸飲

濡腸飲

RU CHANG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九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0.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25%
腎經 25%
脾經 12%
大腸經 12%
肝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濡腸飲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潤腸通便: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養血潤燥的功效。濡腸飲主要針對腸燥便祕,而熟地黃可滋潤腸道,促進腸蠕動,緩解便祕症狀。
  2. 配伍其他藥物,協調功效:濡腸飲中其他藥物如當歸、白芍等也具有滋陰補血的功效,熟地黃與之搭配,可增強滋陰補血之效,進一步潤腸通便,使藥效更佳。

濡腸飲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個方面的作用:

  1. 補血潤腸: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的功效。濡腸飲多用於治療腸燥便祕、腸道津液不足等症狀,當歸的補血潤腸作用可以滋養腸道,促進腸蠕動,改善便祕。
  2. 活血止痛:當歸同時具有一定的活血止痛作用,可以緩解腸道疼痛、脹痛等不適。對於一些因氣血瘀滯引起的腸道疼痛,當歸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緩解疼痛的作用。

總而言之,當歸在濡腸飲中起到補血潤腸、活血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緩解便祕等症狀。

濡腸飲方劑中加入肉蓯蓉,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補腎潤腸: 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膀胱經。其具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的功效。濡腸飲旨在潤腸通便,而肉蓯蓉可補腎益精,進一步增強潤腸效果,同時也避免因單純潤腸而損傷腎氣。

2. 改善腸道動力: 肉蓯蓉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腸道動力,有助於緩解便祕。濡腸飲中加入肉蓯蓉,不僅潤腸,更可提升腸道功能,改善排便狀況,達到更佳的通便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濡腸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腎虛大便閉結」,重點在於腎陰不足,腸道失潤,導致燥屎內結。其伴隨症狀如「口乾舌燥、咽喉腫痛、頭目昏暈、面紅煩躁」,皆為腎水虧虛、虛火上炎之象。腎主五液,若腎陰不足,則津液無法上承滋潤口咽,亦不能下潤腸道,故見便祕與燥熱之症。其病機核心在於「腎虛津枯」,與單純腸胃積熱之實證便祕有別。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熟地黃(2兩)

    • 為君藥,味甘性溫,入腎經,專補腎陰、填精益髓。《本草綱目》言其「滋腎水,益真陰」,能直接補充腎中陰精,從根本解決津液不足的問題。腎水得充,則虛火自降,口乾煩躁可解,腸道亦得陰血濡潤。
  2. 當歸(1兩)

    • 為臣藥,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功擅養血潤燥。《景岳全書》稱其「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又能行血」。配伍熟地,既能助其滋陰養血,又能借其辛潤之性,活血通腸,使腸道得血養而通降。
  3. 肉蓯蓉(1兩)

    • 為佐使藥,味甘鹹性溫,入腎、大腸經,既能補腎陽而益精血,又可潤腸通便。《本草匯言》謂其「養命門,滋腎氣,補精血,潤大腸」。其作用在於「溫潤」:既助熟地補腎,又避免純陰藥滋膩礙胃;其質潤多脂,能滑利大腸,促進排便,尤宜於腎虛腸燥之便祕。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1. 補腎潤腸並行

    • 本方以熟地、肉蓯蓉補腎填精為核心,當歸輔助養血潤燥,體現「腎主二便」理論。腎陰充足,則津液自能下達腸道,從根本改善便祕。
  2. 潤而不瀉,補而不滯

    • 全方無大黃、芒硝等峻下之品,而通過滋陰潤腸緩通大便,適合虛性便祕。肉蓯蓉的溫通性質,可稍制熟地之滋膩,使補力更為靈動。
  3. 標本兼治

    • 除緩解便結外,熟地滋陰降火,當歸養血和血,能同步改善口乾、頭暈等虛火上擾之症,符合「治病求本」原則。

總結:濡腸飲是典型的「補腎潤燥」方,針對腎陰虧虛、腸燥津枯之證,以補養為主,潤通為輔,體現了中醫「增水行舟」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熟地2兩,當歸1兩,肉蓯蓉1兩。補腎水,潤大腸。
水洗,淡水浸,1日換水5次,水煎,空腹服。一連數劑,無不通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因此陰虛火旺、大便溏泄者不宜使用。
  2. 本方中的熟地黃、當歸、肉蓯蓉均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因此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濡腸飲, 出處:《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生地1兩,熟地1兩,油歸1兩,蓯蓉5錢。 主治:老人便結。

濡腸飲, 出處:《辨證錄》卷九。 組成:熟地2兩,當歸1兩,肉蓯蓉1兩。 主治:補腎水,潤大腸。主治:腎虛大便閉結,口乾舌燥,咽喉腫痛,頭目昏暈,面紅煩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