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滋陰養血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因為熟地黃具有以下兩個重要功效:
- 滋陰補血: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肝腎經,能滋陰補血,尤其對於血虛、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填精益髓: 熟地黃亦可填精益髓,補腎壯骨,對於腎虛腰痠、耳鳴眩暈、筋骨痿軟等症狀,亦有幫助。
因此,熟地黃是滋陰養血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能有效改善因陰虛血虧所引起的各種病症。
滋陰養血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補血活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補血作用顯著,能改善血虛所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等症狀。同時,當歸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引發的疼痛、腫脹等問題。此外,當歸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陰虛血燥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大便乾結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總而言之,當歸作為滋陰養血丸的組成成分,可有效補血活血、滋陰潤燥,改善因氣血不足、陰虛血燥所導致的各種症狀,符合滋陰養血丸的整體功效。
滋陰養血丸中添加鹿茸,主要源於其強壯滋補的功效。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肝經,具有壯陽益腎、生精補髓、強筋健骨、活血生肌之效。
由於鹿茸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磷脂、膽固醇、雄性激素等營養物質,能有效改善腎精虧損、陽氣不足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腰膝痠軟、陽痿早泄、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等。同時,鹿茸的活血化瘀作用,也對血液不足、氣血虛弱等症狀有一定療效,因此被納入滋陰養血丸的組成,以達到整體滋補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滋陰養血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滋陰養血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勞虛血弱,肌肉枯燥,手足多煩,肢節痠疼,鬢髮脫落,面少顏色。 這些症狀描述了因勞損過度或失血過多導致的氣血虧虛,機體失養的狀態。
- 腹拘急,痛引腰背。 此處的腹痛可能與血虛導致的經脈失養、氣機不暢有關。
- 去血過多,崩傷內竭。 明確指出該方劑適用於因失血過多,如崩漏等導致的虛損狀態。
- 胸中短氣,晝夜不能眠,情思不樂,怔忡多汗。 這些症狀進一步說明了患者心脾兩虛,心神失養的病機。
治療原理分析:
滋陰養血丸的組成為:熟地黃、當歸、鹿茸。
- 熟地黃: 補腎益精、滋陰潤燥。熟地黃為滋補腎陰之要藥,可填補腎精,滋養陰液,從根本上改善陰血虧虛的狀態。
- 當歸: 活血調經、補肝益氣。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使氣血充盈並運行通暢,進而濡養全身。
- 鹿茸: 溫陽壯骨、強筋健骨。鹿茸的加入,是為了溫補腎陽。因為中醫理論中,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其溫煦作用是人體生長發育及氣血運行的動力。鹿茸補腎溫陽,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加強熟地及當歸的滋補效力。且鹿茸亦有養血的功效,因此可與熟地黃,當歸相輔相成。
三藥合用,共奏滋陰養血,益氣固本之功。其中,熟地黃滋補腎陰為君藥,當歸補血活血為臣藥,鹿茸溫陽益氣為佐藥。三藥相配,標本兼顧,既能滋補陰血,又能溫補陽氣,使氣血充盈,陰陽平衡,從而改善患者的各種虛損症狀。
綜合古文內容:
《女科百問》中提到滋陰養血丸可用於治療「亡血之過」導致的「婦人面萎黃」,並將其與因濕熱鬱阻所致的「黃汗」進行了鑑別,強調了該方劑主要針對血虛證。同時也列出了滋陰養血丸的具體適應症,與《雞峰普濟方》中關於該方劑主治的描述基本一致。
因此,滋陰養血丸主要針對陰血虧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通過滋陰養血,益氣固本,來達到治療目的。其組方配伍巧妙,既注重滋補,又兼顧溫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
傳統服藥法
熟地1兩,當歸1兩,鹿茸2兩(酥炙)。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米飲湯任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滋陰養血丸是一味中藥方劑,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本方具有滋陰養血、補益精髓的功效,但陰虛火旺、濕熱內蘊、氣滯血瘀等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滋陰養血丸, 出處:《女科百問》卷上。 組成:熟地1兩,當歸1兩,鹿茸2兩(酥炙)。 主治:勞虛血弱,肌肉枯燥,手足多煩,肢節痠疼,頭發脫落,面少顔色,少腹拘急,痛引腰背,去血過多,崩傷內竭,胸中短氣,晝夜不能眠,情思不樂,怔忡多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