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鹿茸丸

地黃鹿茸丸

DI HUANG LU R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八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5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21%
脾經 16%
腎經 15%
膀胱經 5%
胃經 5%
肺經 5%
小腸經 5%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肺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鹿茸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鹿茸則性溫,味甘鹹,入腎、肝經,具有壯陽益腎、生精補髓、強筋壯骨的作用。二者搭配,可以更好地滋陰補血,達到強壯體質、延緩衰老的效果。
  2. 調和藥性: 鹿茸性溫燥,容易引起上火,而熟地黃性滋潤,可以緩解鹿茸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地黃鹿茸丸中加入赤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之效。鹿茸性溫,補腎壯陽,易於引發內熱。赤芍可有效平衡鹿茸的溫燥之性,防止藥性過於偏燥,避免上火或產生其他不良反應。
  2. 活血化瘀: 赤芍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鹿茸補腎過程中可能引發的瘀滯現象,使藥效更為通暢,更好地發揮補腎壯陽的效果。

地黃鹿茸丸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當歸,主要是因為當歸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尤其是在補血和調經方面的功效。當歸被譽為「女人的參」,是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揮發油、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能夠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生成。因此,在地黃鹿茸丸中加入當歸,可以增強補血的效果,特別適合體虛、疲乏的人羣。

此外,當歸還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夠加強其他藥材的功效,平衡方劑中的藥性,從而提升整體療效。與地黃和鹿茸等藥材搭配,當歸不僅能增強滋補效果,還能改善方劑的口感,使其更易於被患者接受。綜合來看,當歸的加入,為地黃鹿茸丸增添了更多的療效,實現了補血與滋陰、強身的多重功效,非常符合傳統中醫的治療理念。

地黃鹿茸丸方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助鹿茸補腎: 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之效。鹿茸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之效。地黃鹿茸丸以鹿茸補腎,但若脾胃虛弱,濕氣阻滯,則難以吸收藥效。加入赤茯苓健脾利濕,可使脾胃運化正常,有助於鹿茸補腎功效的發揮。
  2. 防止鹿茸滋膩: 鹿茸性溫熱,質地滋膩,容易助火生痰,造成痰熱內擾。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可清熱利濕、化痰止咳,有助於中和鹿茸的滋膩之性,防止其過於滋補而產生不良反應。

地黃鹿茸丸中包含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腎壯陽:鹿茸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強筋骨的作用。地黃則滋陰補腎,兩者相輔相成,可有效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精少乏力等症狀。

2. 溫陽補氣:鹿茸可溫補元氣,振奮陽氣,地黃則滋陰生津,兩者搭配,可平衡陰陽,提升機體免疫力,抵抗疾病。

因此,地黃鹿茸丸中加入鹿茸,旨在充分發揮其補腎壯陽、溫陽補氣的功效,以達到治療腎虛、改善體質的效果。

地黃鹿茸丸中加入血餘炭,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

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煅燒製成的中藥,性溫,味甘鹹。其炭化後,藥性更趨溫燥,可入心、肝、脾經。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血瘀疼痛、跌打損傷、經閉痛經等症狀,血餘炭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止痛止血的效果。

在補益氣血的地黃鹿茸丸中加入血餘炭,可協同鹿茸的溫陽補血功效,更好地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藥效的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鹿茸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虛淋」,屬中醫淋證範疇。虛淋多因腎氣不足、精血虧虛所致,臨床表現爲小便淋瀝不盡、頻數微痛、腰膝酸軟、面色無華等虛弱之象。方名以「地黃」「鹿茸」爲主,暗示其補益精血、溫腎固本之效,契合虛淋之病機。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熟地黃(君藥)
    滋陰補血、益精填髓,針對腎精虧虛之本,爲方中主藥。其性溫潤,能固腎氣而緩虛淋之苦。

  2. 鹿茸(臣藥)
    補腎陽、益精血,與熟地黃相配,陰陽雙補,強健腎氣以助氣化,改善膀胱固攝無力之淋瀝。

  3. 當歸、赤芍藥(佐藥)
    當歸活血養血,赤芍涼血散瘀,二者調和營血,防熟地黃之滋膩,兼治淋證久病可能伴隨的血瘀或血熱。

  4. 赤茯苓、桃膠(佐藥)
    赤茯苓利水滲濕,導虛熱下行;桃膠活血通淋,《本草綱目》載其「和血益氣,治下痢、止痛」。此二藥緩解標症,通利而不傷正。

  5. 血余炭(使藥)
    止血化瘀、利尿通淋,古方常用於淋濁、尿血。其炭性收澀,助固攝精微,兼制鹿茸之溫燥。

綜合理路
全方以「補腎填精爲本,通淋化瘀爲標」,標本兼顧。熟地、鹿茸補腎精以復氣化;當歸、赤芍調血;赤茯苓、桃膠通利水道;血余炭止血通淋。白麵糊爲丸緩和藥性,空心服以達下焦。溫酒或燈草湯送服,酒助藥力通行經脈,燈草清心利尿,依證候寒熱加減。

此方體現中醫「虛者補之」「通補並用」之法,適用於腎虛爲主、兼夾濕瘀之淋證,與單純濕熱淋證(如八正散證)有別。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1兩,赤芍藥1兩,當歸1兩,赤茯苓1兩,桃膠1兩,鹿茸半兩,血余4兩。
上為細末、白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燈草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前列腺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鹿茸丸,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熟地黃1兩,赤芍藥1兩,當歸1兩,赤茯苓1兩,桃膠1兩,鹿茸半兩,血餘4兩。 主治:虛淋。

地黃鹿茸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 地黃鹿茸丸(《魏氏家藏方》卷十。)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組成:鹿茸([火監]去毛,酥炙)3兩,續斷(洗,乾炒)3兩,山藥3兩,白艾(醋炒)2兩,五味子(去枝)2兩,白薇2兩,卷柏2兩,阿膠(銼,蛤粉炒成珠)2兩,黃耆(蜜炙)2兩,澤蘭2兩,厚朴(去粗皮,薑制,炙)2兩,熟乾地黃6兩(酒浸),肉蓯蓉4兩(酒浸,去土)。主治:補虛調經。 。 主治:補虛調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