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地黃煎

鹿茸地黃煎

LU RONG DI HUANG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八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6.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2%
心經 22%
腎經 19%
脾經 12%
心包經 6%
大腸經 3%
胃經 3%
肝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鹿茸地黃煎方中加入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鹿茸性溫,補腎壯陽:鹿茸具有溫補腎陽、益精填髓的功效,適用於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精血虧虛等症。而地黃性寒,滋陰養血,兩者配伍,寒溫相濟,能溫補腎陽而不燥,滋陰養血而不寒,達到陰陽調和、標本兼治的效果。
  2. 鹿茸補益氣血:鹿茸富含氨基酸、蛋白質等營養成分,能促進造血功能,補益氣血。地黃滋陰養血,與鹿茸相輔相成,共同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

鹿茸地黃煎方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補腎填精: 熟地黃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之效。鹿茸則性溫,味甘鹹,入腎、肝經,具有壯陽益腎、補精填髓之功效。二者合用,可增強補腎填精之效,適用於腎陽虛、腎陰虛所致的腰膝痠軟、精血不足等症。
  2. 相輔相成: 鹿茸性溫,偏於陽性,而熟地黃性溫,偏於陰性。二者合用,陰陽相濟,可以相互協調,增強藥效,使補腎益精的效果更加顯著。

鹿茸地黃煎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血活血,滋陰養血: 鹿茸性溫,補陽益血;地黃性寒,滋陰補血。而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三者合用,可補血活血,滋陰養血,達到溫而不燥、寒而不凝的效果。
  2. 協調藥性,增強功效: 鹿茸地黃煎以鹿茸補腎壯陽,地黃滋陰養血,但鹿茸偏於溫熱,地黃偏於寒涼,需加入當歸以調和藥性,使藥力更趨平和,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同時,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鹿茸和地黃的吸收利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鹿茸地黃煎方中加入蒲黃,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鹿茸地黃煎以補腎填精、益氣養血為主,但若腎虛血瘀,則藥力難以完全發揮。蒲黃具有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使藥效更好地發揮。
  2. 通淋利尿:蒲黃能利水通淋,有助於去除體內濕熱,對於腎虛導致的小便不利、腰膝酸軟等症狀,具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鹿茸地黃煎方中加入龍骨,其目的主要在於:

  1. 固本培元,止汗固精: 龍骨性平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補益腎氣、固本培元,並可 止汗固精,對於因腎虛導致的盜汗、遺精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2. 安神定志,寧心安神: 龍骨還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可鎮定心神,改善因腎虛導致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與鹿茸、地黃等藥物共同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鹿茸地黃煎方中加入血餘炭,是基於其止血涼血的功效。

血餘炭為血竭的炭化製品,其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涼血止血、化瘀止痛的作用。方中鹿茸性溫,地黃性寒,雖滋陰補腎,但若患者陰虛火旺,易於耗血傷陰,則需加入血餘炭以降火涼血,防止滋陰藥物助長虛火,造成陰虛火旺的現象,有助於平衡藥性,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鹿茸地黃煎方劑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血淋」,為中醫淋證之一,主要指小便頻數澀痛,尿中帶血的證候。病因多與下焦濕熱、腎陰虧虛或氣化失司相關。方中由鹿茸、肉蓯蓉、熟地黃、羊脊髓組成,共奏益精養血、生津壯骨之效,適用於精血虧虛兼陽氣不足所致之血淋,其特點可能為病程較久、血色淡紅、腰膝痠軟,伴見體弱神疲等虛象。

  2. 組成與配伍邏輯

    • 鹿茸(去毛,酥炙):甘鹹溫,峻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針對腎陽不足、精血虧虛之本,助氣化而攝血。
    • 熟乾地黃(洗):甘微溫,滋陰補血,填精益髓。與鹿茸相配,一陰一陽,平衡補益,固腎之根基。
    • 肉蓯蓉(洗去砂土):甘鹹溫,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其「潤」性可制鹿茸之燥,兼緩解淋證之滯澀。
    • 羊脊髓:甘溫,補髓填精,潤燥養血。取「以髓補髓」之意,助地黃滋陰,增液生津,緩解血燥。
  3. 治療原理推論

    • 益精養血:鹿茸、熟地黃為君,直補腎精肝血;羊脊髓為血肉有情之品,輔助填補下焦精血虧虛。
    • 調和陰陽:鹿茸溫陽,熟地滋陰,蓯蓉調和二者,使補而不燥、滋而不膩,恢復腎之封藏功能以止血淋。
    • 生津潤絡:羊脊髓與酒同煎,增強潤澤之性,可能改善陰虛血燥所致之尿道澀痛。
  4. 劑型與服法用意
    將鹿茸、熟地研末,蓯蓉、羊脊髓以酒熬膏,融合後以溫酒送服,借酒之辛溫行散,助藥力直達下焦,同時酒能活血通絡,防備滋膩滯邪。此設計強化了方劑「溫潤通補」的特性,適用於虛中夾滯之證。

總結:此方以精血雙補為核心,兼顧陰陽平衡,針對腎虛精虧、固攝無力之血淋,通過補益根本以達到止血通淋之效,體現中醫「治病求本」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鹿茸(去毛,酥炙)1兩,肉蓯蓉(洗去砂土,切片)1兩,熟乾地黃(洗)1兩,羊脊髓1兩。
益精養血,長肌肉,生津液,壯腰腳。
上以鹿茸、地黃二味為細末,以蓯蓉、羊脊髓入醇酒一大盞,石器內慢火煮,候酒乾,研成膏,和前藥末。
每服1匙,溫酒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益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鹿茸地黃煎,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鹿茸半兩,熟地黃半兩,當歸半兩,蒲黃半兩,龍骨1分,發灰1分。 主治:血淋。

鹿茸地黃煎,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 鹿茸地黃煎(《魏氏家藏方》卷四。)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四。組成:鹿茸(去毛,酥炙)1兩,肉蓯蓉(洗去砂土,切片)1兩,熟乾地黃(洗)1兩,羊脊髓1兩。主治:益精養血,長肌肉,生津液,壯腰腳。 。 主治:益精養血,長肌肉,生津液,壯腰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