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紅丸

四紅丸

SI 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飼鶴亭集方》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3.7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心經 15%
脾經 15%
腎經 15%
心包經 7%
胃經 7%
肺經 7%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心包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紅丸是一種經典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當歸,這是因為當歸具有極佳的補血和活血的作用。當歸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和養血成分,能夠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生成,特別適合用於治療血虛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如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當歸的藥性溫和,但效用顯著,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整體的療效。在四紅丸中,當歸不僅僅是補血,更能和其他成分如紅花、川芎等形成一個協同作用的網絡,使得整個方劑在調整氣血、活血化瘀方面展現出更大的效果。因此,當歸是四紅丸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分之一,突顯了其在中醫養生中的重要性。透過當歸的使用,四紅丸能夠全方位地改善血液健康,提升人體的整體免疫力與活力。

四紅丸中包含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滋陰: 阿膠味甘性溫,入肺、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的功效。四紅丸以紅棗、紅糖、紅花等補血活血之物為主,加入阿膠可加強補血滋陰之力,使藥效更佳。
  2. 固本培元: 阿膠性黏膩,能固本培元,緩和紅花等活血藥物的刺激性,避免因過於活血而損傷血脈。同時,阿膠亦能增強身體免疫力,使氣血充足,從根本上改善血虛所致的諸多病症。

四紅丸方劑中加入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蒲黃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功效。四紅丸主治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症,蒲黃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緩解經期疼痛、促進經血通暢。
  2. 利水消腫:蒲黃亦具利水消腫之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水腫。對於月經期間伴隨水腫、小腹脹滿的患者,蒲黃能起到輔助消腫的作用,改善患者的不適感。

四紅丸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止血止痛: 血餘炭為血竭的炭化物,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四紅丸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血餘炭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收斂止血,保護創面: 血餘炭性收斂,可幫助止血,並保護創面,預防感染。對於出血量較大或創面較深的患者,加入血餘炭可有效控制出血,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紅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候

  1. 崩漏下血不止:針對婦女血崩或經漏(非經期異常出血),屬血不歸經、氣血失固之證。
  2. 血敗帶淋:因長期失血導致帶下淋濁(可能夾雜血絲)、陰血虧虛。
  3. 面黃肌瘦,飲食不思:反覆失血後氣血兩虛,脾失健運,生化乏源。
  4. 骨節痠痛:肝腎陰血不足,筋骨失養。
  5. 諸血證:泛指一切血分不調之症,如吐血、衄血等。

病機推論
此方主因「虛損夾瘀」,血失統攝而外溢,伴隨陰血虧耗、瘀滯內停。出血日久進一步耗氣傷陰,形成「血虛→血瘀→出血」的惡性循環。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蒲黃(等分)

  • 作用:活血化瘀(生用),收斂止血(炒炭)。
  • 邏輯:針對崩漏「瘀血阻絡」之病機,化瘀而不留邪,止血而不留瘀。

2. 澤瀉(等分)

  • 作用:利水滲濕,瀉腎濁。
  • 邏輯
    • 古醫家認為崩漏與「濕濁下注」相關,濕瘀互結則血難歸經。
    • 澤瀉通利水道,間接助血行暢通,防血瘀濕阻。

3. 阿膠(等分)

  • 作用:滋陰補血,止血安絡。
  • 邏輯
    • 直接補益虧損之陰血,修復血脈。
    • 其黏滯之性可固攝血液,治標止血。

4. 當歸(等分)

  • 作用: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邏輯
    • 補血以治本,活血以防阿膠之滋膩壅滯。
    • 兼顧「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原則。

配伍特點

  • 「通澀並用」:蒲黃、澤瀉通利活血,阿膠、當歸收澀補血,攻補兼施。
  • 「標本兼顧」:止血(治標)與養血調經(治本)同步進行。
  • 蜜丸緩圖:煉蜜為丸,緩和藥性,適合長期失血需漸補者。

加減法與輔助用法解析

  1. 血崩不止

    • 陳棕炭、蓮蓬殼灰:均為炭類藥,專用於「急則治標」之止血,炭性收斂力強。
    • 棉花子灰:溫澀止血,黃酒沖服以助藥力通行血脈。
  2. 有黑血塊者

    • 舊馬尾羅底燒灰:取「血餘炭」之意,化瘀止血。
    • 筱麵(蕎麥麵):清熱涼血,與黃酒合用,化瘀兼護胃氣。

治療原理延伸

  • 炭類藥物(如棕炭、蓮蓬炭)藉「黑能勝紅」理論(五行中黑色屬水,紅色屬火,水能剋火),強化止血效果。
  • 黃酒為引,既防過度收斂導致瘀滯,又助藥力溫通血脈。

綜論

四紅丸以「補血活血、通澀並行」為核心,適用於虛中夾瘀之血證,尤其針對崩漏日久、氣血雙虧而兼瘀滯者。其組方兼顧「化瘀不傷正,止血不留瘀」,佐以利濕藥疏通病理產物,體現中醫「整體調血」的治療思維。輔助用法進一步強化了急症止血的針對性,顯示古代醫家對證候變化的靈活應對。

傳統服藥法


蒲黃、澤瀉、阿膠、當歸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3錢,如血崩不止,用陳棕炭、蓮蓬殼灰,水煎服,或棉花子灰,黃酒沖服;有黑血塊者,以舊馬尾羅底3個(燒灰),筱面2合,黃酒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服藥期間不宜飲酒。

相關疾病


子宮崩漏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腸出血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月經期間過長牙齦出血月經淋漓不止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四紅丸, 出處:《醫方易簡》卷二。 組成:蒲黃、澤瀉、阿膠、當歸各等分。 主治:婦人血崩,並失血、便血、衄血。

四紅丸,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當歸4兩,阿膠4兩,蒲黃2兩,血餘2兩。 主治:和血,止血。主治:崩漏下血不止,血敗帶淋,面黃肌瘦,飲食不思,骨節痠痛,及諸血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