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藍散
HONG L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20.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紅藍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效果。紅藍散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川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達到止痛的效果。
- 疏散風寒: 川芎亦具有疏散風寒的作用,可以解表散寒,緩解因風寒所致的頭風、頭痛、鼻塞等症狀。紅藍散在治療跌打損傷時,也常常伴隨風寒入侵,川芎的疏風散寒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伴隨症狀。
紅藍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紅藍散多用於治療血虛、血瘀、氣血不調等症狀,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目的。
二、潤燥生津,滋養肝腎:當歸還具有潤燥生津、滋養肝腎的作用。紅藍散中可能存在一些燥熱的藥物,加入當歸可以起到緩解燥熱、滋潤臟腑的作用,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療效。
紅藍散中加入蒲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活血化瘀,止血止痛:蒲黃性味甘平,入肝、膀胱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紅藍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蒲黃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並可收斂止血,達到止痛止血的效果。
二、利水消腫,通淋止痛:蒲黃亦具利水消腫、通淋止痛之效。紅藍散中可能含有其他利水消腫的藥物,蒲黃的加入有助於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並能緩解因瘀血積聚而引起的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紅藍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準繩·幼科》(又名《證治準繩·幼科》),主治「産後虛煩渴躁,或乳脈欲行,頭昏寒熱」。其證屬産後氣血虧虛,陰陽失調,兼有鬱熱或濕濁上擾所致。
- 虛煩渴躁:産後失血傷陰,虛熱內擾心神,故見煩躁、口渴。
- 乳脈欲行:氣血虛而乳絡不通,可能伴隨乳房脹痛或乳汁不暢。
- 頭昏寒熱:氣血不足,清陽不升則頭昏;營衛失和,則見寒熱往來。
此方外用以「塞耳」給藥,古法認為耳為宗脈所聚,通過耳竅可調和氣血、疏泄鬱熱。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紅藍花(紅花)1兩
- 性味:辛溫,入心、肝經。
- 功用: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主瘀血阻滯之證,産後用之可通乳脈、散鬱熱。
黃柏1兩、黃芩半兩
- 性味:苦寒,入肝、膽、腎經。
- 功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二藥合用以清解產後鬱熱、濕毒,尤針對頭昏煩躁之熱象。
烏魚骨(海螵蛸)半兩
- 性味:鹹澀微溫,入肝、腎經。
- 功用:收斂止血、除濕斂瘡。外用可吸附濕濁,助黃柏、黃芩清熱燥濕。
雄黃半兩
- 性味:辛溫有毒,入肝、胃經。
- 功用:解毒殺蟲、辟穢濁。古方外用多治瘡癤疥癬,此處或用以祛風痰、通竅閉。
麝香1分
- 性味:辛溫,入心、脾經。
- 功用:開竅醒神、活血散結。其香竄之性,能引藥透達耳竅,通絡散鬱。
(2)組方邏輯推論
- 活血通絡:紅花配麝香,增強活血散結之力,疏通産後氣血壅滯。
- 清熱燥濕:黃柏、黃芩清瀉三焦鬱熱,合烏魚骨收斂濕濁,針對虛煩、寒熱等熱象。
- 辟穢開竅:雄黃、麝香辛香走竄,能開耳竅、醒神志,助藥力透達。
(3)外用機理
古代認為耳竅與經絡相連(如少陽經貫耳),塞耳給藥可使藥性循經入裡,調和氣血:
- 局部吸收:藥物通過耳道黏膜滲透,發揮清熱活血之效。
- 經絡傳導:辛香藥引導藥力上行頭面,改善頭昏寒熱。
此方體現「外治內效」思路,以輕靈之劑調和內傷虛實夾雜之證,適於產後「不宜峻攻」之體質。
傳統服藥法
紅藍花1兩(洗,焙乾),黃柏(銼)1兩,烏魚骨半兩,黃芩半兩(上為細末),雄黃(水磨細研)半兩,麝香1分(細研)。
上藥都拌勻。
以綿纏搵藥,塞耳中,日再換。
本方方名,《準繩·幼科》引作"紅藍花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紅藍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組成:川芎、當歸(洗,焙)、蒲黃各等分。 主治:調順氣血。主治:産後虛煩渴躁,或乳脈欲行,頭昏寒熱。
紅藍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三引張渙方。 組成:紅藍花1兩(洗,焙乾),黃柏(銼)1兩,烏魚骨半兩,黃芩半兩(上爲細末),雄黃(水磨細研)半兩,麝香1分(細研)。 主治:小兒聤耳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