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火草散

慎火草散

SHEN HUO C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四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9.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腎經 25%
心經 16%
脾經 8%
肺經 8%
大腸經 7%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慎火草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養血、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當歸,可補充因熱邪耗傷而導致的血虛,並活血化瘀,改善因血瘀所致的疼痛等症狀。

二、潤燥養血:慎火草散主治熱病傷津,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當歸具有潤燥養血的作用,可以滋潤津液,緩解口乾舌燥,並改善因津液不足所致的咽喉疼痛等症。

慎火草散中包含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補腎: 鹿茸性溫,味甘鹹,歸腎經,具有溫補腎陽、壯筋骨、益精血的功效。慎火草散主要用於治療腎虛陽衰、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狀,而鹿茸的溫陽補腎作用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2. 促進血液循環: 鹿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營養物質和氧氣的供給,從而促進組織修復和功能恢復。慎火草散常用於治療因腎虛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而鹿茸的促進血液循環功效可以改善這些症狀。

慎火草散中加入阿膠,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滋陰養血:阿膠性溫,味甘,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之功效。慎火草散多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而阿膠能滋陰養血,補充血虛,減少出血量,有助於止血。
  2. 緩解燥熱:阿膠亦可滋陰降火,緩解因血熱引起的燥熱症狀。慎火草散中常含有清熱解毒的藥材,搭配阿膠可平衡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更能溫和地達到清熱止血的目的。

因此,慎火草散中加入阿膠,有助於滋陰養血,緩解燥熱,協同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治療血熱妄行所引起的出血症狀。

慎火草散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鎮心安神: 龍骨味甘鹹,性平,入心、肝經。具有鎮心安神、斂汗止血的功效。慎火草散主治心火亢盛、神志不安、煩躁失眠等症狀,龍骨可以鎮心安神,平息心火,緩解患者的焦慮不安,改善睡眠品質。

2. 收斂固澀: 龍骨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可以收斂心神,防止心火外泄,並能固澀止血,減少因心火亢盛引起的出血現象。

總而言之,慎火草散中加入龍骨,旨在鎮心安神、收斂固澀,輔助主藥清熱瀉火,達到治療心火亢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慎火草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漏下」,即婦女非經期陰道出血,或月經淋漓不盡之症,屬中醫「崩漏」範疇。其病機多與衝任不固、氣血失調或寒熱錯雜有關,導致血不歸經。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物作用

  • 慎火草(景天):性涼,清熱止血,兼能散瘀,為方中君藥,針對血熱或瘀阻所致漏下。
  • 白石脂、禹餘糧:澀腸固脫,收斂止血,直接針對下焦不固的出血。
  • 鱉甲、牡蠣:滋陰潛陽,軟堅散結,調節衝任,兼治久漏耗傷陰血之證。
  • 乾薑、桂心:溫經散寒,助陽固攝,平衡方中寒涼藥性,適用於兼有虛寒者。
  • 當歸、芎藭、芍藥、熟地黃(四物湯骨架):養血和血,調理衝任,治血虛夾瘀之漏下。
  • 石斛、黃連:養陰清熱,針對陰虛血熱或濕熱下注。
  • 細辛: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助氣血運行。
  • 薔薇根皮:涼血止血,兼清濕熱,輔助慎火草之效。
  • 艾葉:溫經止血,暖宮散寒,適用於寒凝血瘀。

2. 加減法解析

  • 苦寒多者,加附子、椒:若過用寒涼藥致陽氣虛損,以附子、花椒溫補命門之火。
  • 熱多者,加知母、黃芩:加強清熱涼血之力,治血熱妄行。
  • 白多者(淡血或分泌物多),加乾薑、白石脂:側重溫澀固脫,針對寒濕或氣虛不攝。
  • 赤多者(血色鮮紅),加桂心、代赭石:桂心溫通助陽,代赭石重鎮降逆止血,治熱迫血行。

3. 配伍邏輯

此方以「收澀固崩」為基礎,結合「溫清並用」「養血調衝」三大原則:

  • 固澀止血:白石脂、禹餘糧、牡蠣直接收斂止血。
  • 寒溫並調:黃連、慎火草清熱,乾薑、桂心溫陽,適用於寒熱錯雜之漏下。
  • 標本兼治:四物湯養血治本,澀藥止標,配合鱉甲、石斛滋陰防燥。
  • 酒調服:酒性溫通,助藥力直達下焦,兼活血以防過澀留瘀。

總結

慎火草散通過「固澀+溫陽+養血+清熱」的複合配伍,針對漏下病機中的虛(氣血不足)、寒(陽虛不攝)、熱(血熱妄行)、瘀(血行不暢)等多元因素,展現中醫「異病同治」與「動態加減」的辨證思維。其組方嚴謹,適應證廣,尤其適合虛實夾雜、寒熱並見之複雜崩漏證候。

傳統服藥法


慎火草2兩,白石脂2兩,禹餘糧2兩,鱉甲2兩,乾薑2兩,細辛2兩,當歸2兩,芎藭2兩,石斛2兩,芍藥2兩,牡蠣2兩,黃連4兩,薔薇根皮乾地黃4兩,熟艾、桂心1兩。
苦寒多者,加附子、椒;熱多者,加知母、黃芩各1兩;白多者,加乾薑、白石脂;赤多者,加桂心、代赭各2兩。
上藥治下篩。
每服方寸匕,空腹酒調下,日3次,稍加至2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血、止血、固精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半身不遂子宮崩漏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背痛多痰肩前部肩痛背部感覺發熱月經期間過長半身或下肢麻木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慎火草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一。 組成:慎火草半兩,紫葛半兩(銼),消石半兩。 主治:小兒一切丹。

慎火草散,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慎火草10兩(熬令黃),當歸4兩,鹿茸4兩,阿膠4兩,龍骨半兩。 主治:漏下。

慎火草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四。 組成:慎火草(乾者)半兩(景天草是也),丹參1分,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1分,白朮1分。 主治:小兒汗出中風,一日之時,兒頭頸腰背熱,2日即腹熱,手足不屈。

慎火草散,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慎火草2兩,白石脂2兩,禹餘糧2兩,鱉甲2兩,乾薑2兩,細辛2兩,當歸2兩,川芎2兩,石斛2兩,芍藥2兩,牡蠣2兩,黃連4兩,薔薇根皮4兩,乾地黃4兩,熟艾1兩,桂心1兩。 主治: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無顔色,皮骨相連,月經失度,往來無常,小腹弦急,或苦絞痛上至心,兩脅腫脹,食不生肌膚,令人偏枯,氣息乏少,腰背痛連脅,不能久立,每嗜卧困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