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蟄丹
ZHEN ZHE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仁端錄》卷十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震蟄丹方劑中加入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陽,溫陽散寒: 鹿茸性溫,味甘鹹,歸腎、肝經,具有補腎壯陽、溫陽散寒的功效。震蟄時節,陽氣初生,氣候仍寒,人體易感寒邪。鹿茸可溫補腎陽,驅散寒邪,促進陽氣生發,提升人體抵抗力。
- 活血通絡,強筋健骨: 鹿茸具有活血通絡,強筋健骨的功效。震蟄時節,人體經過冬季的封閉,筋骨易僵硬,血液循環不暢。鹿茸可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促進筋骨的生長和修復,增強體質。
震蟄丹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震蟄丹主治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等症,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可改善因寒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 養血潤燥:震蟄丹方中常配伍一些較燥的藥物,如川芎、白芍等,當歸的滋陰養血作用可以緩解這些藥物的燥性,避免傷陰耗血,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作用。
震蟄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扶正,增強體質: 震蟄丹多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氣血不足等病症,而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可補益脾腎之陽氣,增強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使藥效更顯著。
2. 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 震蟄丹中常配伍其他溫陽補氣、散寒止痛的藥材,如附子、肉桂等。人參與之搭配,可協同溫陽散寒,補氣活血,使藥效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震蟄丹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劑主攻「虛寒痘症」,即因陽氣虛弱、寒邪內侵所致的痘瘡疾患(如天花、麻疹等發疹性疾病)。此類患者多見痘疹色淡、透發不暢、膿液清稀、肢冷畏寒等虛寒之象。方名「震蟄」暗喻激發沉伏之陽氣,猶如春雷驚醒冬眠生機,助痘毒外透。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鹿茸
- 性溫味甘鹹,歸腎肝經,為峻補元陽之品,可溫煦命門、益精填髓。針對痘症因腎陽不足所致氣化無力,助其托毒外發。
胎骨(胎兒骨)
- 古方罕用,推測取其「先天純陽之質」,益精補髓、強健筋骨。可能藉骨中精氣助人體根基,強化托毒之力。
暈鵝蛋(灰)
- 蛋灰(或指孵化不成之死胎蛋)燒灰存性,傳統認為具收斂止血、解毒之效。此處或用以調和痘疹膿水,防過耗氣血。
當歸
- 補血活血,既能養營血以充痘疹之基,又兼辛散之性助氣血運行,使補而不滯。
人參
- 大補元氣,提振脾肺之氣,助正氣抗邪。與鹿茸相配,共奏溫陽益氣、托毒透表之功。
加減邏輯
「或加紫河車」-紫河車(人胞)為血肉有情之品,補氣養血、益腎填精,增強全方滋養與扶正效能,適用於氣血大虛者。
全方核心思路
以溫補腎陽為本(鹿茸、胎骨),結合益氣(人參)、調血(當歸)、解毒(蛋灰),構成「溫托並行」之劑。針對虛寒痘症本質屬「正虛無力透邪」,通過補益先天腎陽與後天脾胃,使氣血充盈、陽氣振奮,自然鼓邪外達,痘疹得透而癒。
傳統服藥法
鹿茸、胎骨、暈鵝蛋(灰)、當歸、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
或加紫河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震蟄丹,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四。 組成:鹿茸、胎骨、暈鵝蛋(灰)、當歸、人參各等分。 主治:虛寒痘症。
震蟄丹, 出處:《準繩·幼科》卷五。 組成:穿山甲4錢(酒洗淨,和砂仁,陳米炒卷,去砂仁、米用),白芍(酒漿煮焙)4錢,紅曲3錢,蟾酥3錢。 主治:小兒發熱3-4朝,痘或隱隱伏於皮膚,或形於頭面1-2顆,或標於身體4-5顆,不宜補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