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陽湯

扶陽湯

FU Y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8.3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腎經 18%
肝經 18%
脾經 17%
肺經 13%
膀胱經 4%
心包經 4%
心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扶陽湯中包含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溫陽益氣:鹿茸性溫,味甘,入腎、肝經,具有壯陽益腎、溫補精血、強筋壯骨的功效。扶陽湯主要用於陽虛證,而鹿茸可溫補腎陽,改善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症狀,同時也能提升人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2. 溫陽化寒,回陽救逆:扶陽湯中常搭配溫熱藥物,如附子、肉桂等,共同溫補陽氣,驅散寒邪。鹿茸作為溫陽藥物,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溫陽化寒,回陽救逆,有效改善陽虛體質,促進人體機能恢復。

扶陽湯中加入附子,乃因附子性溫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溫腎壯陽之功效。

其一,附子能溫補心陽,對於心陽不足、寒凝心脈所致的心悸、氣短、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症狀,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其二,附子能溫腎壯陽,對於腎陽虛衰、命門火衰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泄、畏寒肢冷等症狀,具有溫腎固陽、壯陽補腎的功效。

因此,扶陽湯中加入附子,可有效地溫補心腎陽氣,扶助陽氣,治療陽虛證候。

扶陽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扶陽: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回陽救逆之功效。扶陽湯主治陽氣不足、體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人參的補氣扶陽功效可直接針對病症,提升機體陽氣,改善患者體質。

2. 協調藥性:扶陽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芪、白朮等,也具有補氣功效,但偏於溫補,而人參則兼具補氣和滋陰的作用,可以中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起到協調平衡的作用。

扶陽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的作用。扶陽湯多用於陽虛氣弱、寒凝血瘀的證候,桂枝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使陽氣振奮,血脈流通。
  2. 調和營衛: 桂枝還具有調和營衛之功,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扶陽湯多用於氣血不足、營衛失調所致的病症,桂枝可幫助營衛相通,氣血調和,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扶陽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滋陰: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潤腸通便之效。扶陽湯多用於陽虛體弱,氣血不足者,當歸能補益氣血,滋養陰液,為扶陽之藥。
  2. 活血化瘀: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扶陽益氣的目的。扶陽湯中多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川芎、紅花等,共同發揮扶陽活血之功。

總而言之,當歸在扶陽湯中起到補血滋陰、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扶正祛邪,增強體質,達到扶陽的目的。

扶陽湯中加入蜀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 蜀漆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扶陽湯本身即以溫陽扶正為目的,而蜀漆的加入可增強其溫陽散寒之力,使藥效更顯著。
  2. 活血通絡: 蜀漆還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可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扶陽湯常用於治療陽氣不足、寒邪入侵導致的各種疾病,而蜀漆的活血通絡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病竈部位的微循環,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扶陽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證候

  1. 少陰三瘧:病灶在少陰經(心腎),屬陰寒內盛、正氣虛衰之痎瘧,特點為發作時間較長(三日一發)、纏綿難癒。
  2. 久而不癒:病程遷延,反映腎陽虧虛,無力驅邪。
  3. 形寒嗜卧:陽氣不足,失於溫煦,故形體畏寒、精神萎靡。
  4. 舌淡脈微:舌質淡白為血虛,脈微細屬陽氣衰微,符合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之提綱。
  5. 發時不渴:陰寒內盛,無熱化之象,故口不渴,此為與陽明症鑒別關鍵。
  6. 氣血兩虛:腎陽虛衰影響氣血生化,兼見面色黧黑(腎色上泛)、脈弦緊(寒凝之象)。

方劑組成邏輯解析

君藥:鹿茸

  • 功效:甘鹹溫,入腎經,峻補元陽、益精血,為「血肉有情之品」。
  • 配伍意義:生銼末酒煎,取其迅捷溫通之力,直達下焦,針對少陰腎陽衰微之本。

臣藥:熟附子、人參

  • 附子: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助鹿茸溫腎散寒,破陰回陽。
  • 人參:大補元氣,與鹿茸共奏「陽生陰長」之效,解決氣血兩虛。

佐藥:當歸、桂枝

  • 當歸:養血活血,佐制附子之燥烈,兼顧久病血虛。
  • 桂枝:溫通心陽,助附子解表散寒,且能「通陽化氣」,促進氣血運行。

使藥:蜀漆(炒黑)

  • 功效:苦辛微溫,為傳統截瘧要藥,炒黑減其毒性,存其辛散之性,引藥達表驅瘧邪。
  • 特殊作用:針對「三瘧」伏邪,與溫陽藥協同,標本兼治。

治療原理

  1. 溫補少陰:以鹿茸、附子為核心,峻補腎陽,散陰寒之凝滯,恢復少陰「水火之臟」功能。
  2. 截瘧托邪:蜀漆領邪外出,結合桂枝通陽解表,透達伏於陰分之瘧邪。
  3. 氣血雙調:人參補氣、當歸養血,助陽藥生化有源,避免陽氣浮越無根。
  4. 寒飲伏邪並治:方中桂枝、附子溫化寒飲,蜀漆辛散痰結,契合「腎氣上泛」之病機。

加減變化邏輯

原案中蕭某症見「脈弦緊、面目黧黑」,故減人參量(防其滯邪),增當歸(加重養血)、蜀漆(強化截瘧),體現「因人變方」之靈活。

此方體現「治瘧必扶正」的古法,尤其適合陰寒內盛、正虛邪戀之少陰瘧,為溫陽截瘧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鹿茸(生銼末,先用黃酒煎透)5錢,熟附子3錢,人參2錢,粗桂枝3錢,當歸2錢,蜀漆(炒黑)3錢。
水8杯,加入鹿茸酒,煎成3小杯,每日3服。
少陰三瘧:蕭某,33歲,少陰三瘧,久而不愈,六脈弦緊,形寒嗜臥,發時口不知味,不渴,腎氣上泛,面目黧黑,與扶陽湯法。毛鹿茸三錢(生銼末,先用酒煎)、桂枝三錢、當歸三錢、熟附子二錢、人參一錢、蜀漆二錢,煮三杯,分三次服。四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陽扶正、回陽固脫的功效,適合於少陰三瘧,久而不癒,形寒嗜卧,舌淡脈微,發時不渴,氣血兩虛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虛火上炎。
  •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扶陽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組成:鹿茸(生銼末,先用黃酒煎透)5錢,熟附子3錢,人參2錢,粗桂枝3錢,當歸2錢,蜀漆(炒黑)3錢。 主治:少陰三瘧,久而不癒,形寒嗜卧,舌淡脈微,發時不渴,氣血兩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