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附子丸

大附子丸

DA FU Z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七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2.2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腎經 23%
心經 18%
脾經 18%
大腸經 11%
胃經 5%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附子丸以附子為君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適用於寒邪侵襲導致的陽氣虛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等症。
  2. 補益心腎,強壯筋骨: 附子同時具有補益心腎、強壯筋骨的作用,可改善因陽氣不足導致的心腎虛寒、腰膝酸軟等症。

因此,大附子丸以附子為君藥,可有效溫陽散寒、回陽救逆,同時補益心腎,強壯筋骨,達到治療寒邪侵襲、陽氣虛衰等症的目的。

大附子丸中包含禹餘糧,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附子之力:禹餘糧性溫,入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益腎氣之效。與附子同用,可增強其溫陽散寒之效,提高藥效。

2. 補脾益氣,助藥力吸收:禹餘糧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改善脾胃功能,提高藥物的吸收利用率,使附子等藥材的藥效發揮得更充分。

因此,禹餘糧的加入,一方面增強了大附子丸的溫陽散寒之效,另一方面又促進了藥物的吸收,提高了整體治療效果。

大附子丸中加入鹿茸,乃取其 溫陽補腎、壯筋健骨 之效。

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 的作用,能溫補腎陽,改善陽虛體質,並可促進氣血生化,提高機體免疫力。

而附子性溫熱,能溫補心陽,回陽救逆,與鹿茸相輔相成, 溫補陽氣,驅散寒邪,使藥效更佳。

大附子丸方劑中加入海螵蛸,主要考量兩方面原因:

  1. 制約附子毒性: 附子性熱烈,易傷陰,而海螵蛸性寒,能降火解毒,緩解附子燥熱之性,減輕其毒性,使藥性趨於平和。
  2. 固澀止嘔: 海螵蛸性收斂,能固澀止嘔,配合附子溫陽止瀉作用,可有效緩解因寒邪內侵所導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因此,海螵蛸在該方劑中起到制約附子毒性和固澀止嘔的雙重作用,使藥效更安全有效。

大附子丸中加入龍骨,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鎮驚安神: 龍骨性平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潛陽固脫之效。附子辛熱,易於耗氣傷陰,導致心神不寧,龍骨可輔助附子溫陽補腎,鎮心安神,防止附子過於燥烈而傷陰。
  2. 固本培元: 龍骨具有補腎固本的作用,可與附子協同,增強陽氣,溫補脾腎,固護元氣。大附子丸治療寒溼痹痛,常伴有氣血虧虛,龍骨可補益氣血,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大附子丸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溫補氣血,緩解寒邪:附子性溫熱,善於回陽救逆,但其溫燥之性易傷陰血。當歸性溫,能補血活血,又能調和藥性,避免附子過於燥烈,同時溫煦血脈,使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
  2. 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當歸活血化瘀,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和傳輸,使附子藥效更有效地發揮。

總而言之,當歸與附子相配,不僅能緩解寒邪,更能溫補氣血,使藥性更加平和,功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附子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血崩日夜不絕,將欲困篤」,即針對婦女崩漏(非經期陰道大量出血),且病情嚴重、氣血耗竭的危急狀態。其核心在於「溫陽固脫、收澀止血」,透過補益腎陽、收斂固攝以止崩,同時兼顧養血調衝,緩解氣隨血脫的危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大附子、鹿茸

    • 大附子(2兩):大辛大熱,溫補命門之火,急救元陽衰微。腎陽得溫則衝任得固,下焦虛寒散則血不妄行。
    • 鹿茸(2兩):補腎益精、強壯督脈,助附子振奮陽氣,兼能生血養衝,治「漏下惡血」(《本經》)。

    兩藥共奏「溫陽固脫」之效,針對崩漏之本——腎陽虛衰、固攝無權。

  2. 臣藥:禹餘糧、龍骨、白馬蹄、烏賊骨、魚骨

    • 禹餘糧(2兩):質重沉澀,直達下焦,「固崩止血」(《本經》),尤善治久崩滑脫。
    • 龍骨(1兩):收斂元氣,鎮固滑脫,與禹餘糧協同增強固澀之力。
    • 白馬蹄(2兩):古方專用於崩漏,《別錄》載其「止白崩」,取「蹄走下部」之象以引藥下行。
    • 烏賊骨、魚骨(各1兩)
      • 烏賊骨(海螵蛸)味鹹澀,為「婦科止崩要藥」,直接收斂止血;
      • 魚骨(或為煅魚首石)取其硬澀之性,助固澀經脈。

    此組藥物以「收澀止血」為主,針對崩漏之標——血脫不止,急則治標。

  3. 佐藥:當歸(1兩半)

    • 當歸:辛溫養血活血,防眾澀藥留瘀,兼調衝任。其「補中有行」的特性,與附子、鹿茸相配,可溫通血脈,避免寒凝血瘀。

三、方劑配伍特點

  1. 標本兼顧:附子、鹿茸溫腎治本,配合大隊澀藥止血治標,符合「急則塞流」的崩漏治療原則。
  2. 剛柔相濟:附子大熱剛燥,佐以當歸養血柔潤,使溫陽不耗陰血。
  3. 動靜結合:收澀藥(如禹餘糧)與活血藥(當歸)並用,止崩不留瘀。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適用於「腎陽虛衰型血崩」,病機為下元虛冷、衝任不固,血失統攝而暴下不止。方中以溫陽藥振奮臟腑功能,恢復固攝之力;澀藥直接止血,重建經脈約束;佐養血藥維繫陰血基礎。全方體現「溫澀並用,標本同治」的思路,契合古代對危重崩漏「塞流、澄源」的救治邏輯。

附註:白馬蹄今多用代用品(如煅牡蠣),魚骨或指煅魚首石(石首魚腦石),臨證需考據替代。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2兩,禹餘糧2兩,白馬蹄2兩,鹿茸2兩,烏賊1兩,魚骨1兩,龍骨1兩,當歸1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附子丸具有溫熱燥烈的性質,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大附子丸,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大附子2兩,禹餘糧2兩,白馬蹄2兩,鹿茸2兩,烏賊魚骨1兩,龍骨1兩,當歸1兩半。 主治:血崩日夜不絕,將欲困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