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牛角(角思)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中包含鹿茸這一珍貴成分。鹿茸乃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未骨化之幼角,以其補腎壯陽、生精血、強筋骨、固腰膝之效而著稱於世。在牛角(角思)散之中,鹿茸的作用主要在於補益肝腎,增強體質,並對虛弱、腰膝酸軟、精神疲憊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鹿茸富含膠原蛋白、氨基酸、多醣體以及微量元素,這些營養成分能促進細胞再生,增強免疫力,並有助於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因此,在此方劑中,鹿茸作為關鍵成分,與其他草藥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其調理身體、增強體力的功效。
牛角(角思)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牛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而當歸可以補血活血,與牛角相配,可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補血活血的功效。
- 促進藥物吸收: 當歸含有揮發油、多糖等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從而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因此,牛角(角思)散中加入當歸,可以起到協調藥性、促進藥效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牛角散中加入禹餘糧,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與牛角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熱毒攻心、心煩不眠、神志恍惚、口舌生瘡、吐血衄血等症的效果。
禹餘糧性寒,入心經,可清心火、解熱毒,而牛角亦有清熱解毒之功,二者相合,清熱解毒之力更強,能有效消除熱毒對心神的影響。同時,禹餘糧亦有涼血止血之效,可與牛角共同止血止痛,治療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
牛角散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滋陰: 牛角散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要功效,但藥性偏寒涼,易傷陰血。阿膠味甘性溫,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之效,可緩解牛角散的寒涼之性,避免損傷正氣,使藥效更為平和。
- 促進癒合:阿膠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能促進細胞再生,修復組織損傷,加速傷口癒合。牛角散常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等,加入阿膠能增強其止血生肌的效果,提升療效。
牛角(角思)散中包含乾薑,主要是由於乾薑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方劑中以牛角、人參等藥物滋陰清熱、涼血解毒,而乾薑則起到溫陽散寒的作用,平衡藥性,避免寒涼過度。乾薑能夠溫補脾胃,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藥物更好的吸收和發揮療效。同時,乾薑還能夠溫化寒痰,改善氣血循環,進一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牛角(角思)散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牛角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而續斷則以補肝腎、強筋骨著稱。二者合用,可相輔相成,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益肝腎,從根本上治療因肝腎虧虛導致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促進骨折癒合: 續斷具有活血化瘀、接骨生肌的功效,能促進骨折癒合。牛角則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續斷,可更有效地治療骨折,加速癒合,減少併發症。
牛角散中加入海螵蛸,是基於其止血、收斂、固澀的藥性,與牛角的功效相輔相成。
牛角散主要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而海螵蛸能有效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其收斂作用能幫助傷口收縮,減少分泌物,並防止感染。同時,海螵蛸的固澀作用能止痛,減輕傷口的疼痛感,提高療效。
因此,海螵蛸的加入,不僅能增強牛角散的止血效果,還能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提高治療效果。
牛角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赤小豆性寒,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牛角散主治熱毒熾盛所致的癰疽瘡瘍、發熱疼痛,赤小豆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牛角清熱解毒,消散熱毒,促進瘡瘍癒合。
- 利水消腫:赤小豆亦有較強的利水消腫作用,能促進體內濕熱排泄,對於因熱毒壅滯導致的局部紅腫、疼痛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在牛角散中,赤小豆的利水消腫作用可以輔助牛角消腫止痛,加速病竈消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牛角(角思)散主治「外實內虛,帶下,四崩」,此處「四崩」指四類崩漏證候,包括:
- 熱病下血:因熱邪迫血妄行,導致崩漏或下血。
- 寒熱下血:寒熱錯雜,氣血失調,血不歸經。
- 經脈未斷,舉重停住下血:因勞傷(如舉重)致衝任受損,經血非時而下。
- 產後臟關開,經利不斷:產後氣血兩虛,胞宮收攝無力,惡露不止或崩漏。
此方針對虛實夾雜之證,尤其以虛損兼瘀滯或寒熱不調為核心病機,既補益肝腎、固攝衝任,又溫通化瘀、收斂止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與配伍思路
補益肝腎,固本培元
- 鹿茸:溫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針對肝腎虛損、衝任不固。
- 續斷:補肝腎、續筋骨,兼行血止血,適用於崩漏兼腰膝痠軟者。
- 當歸:養血活血,調衝任,與鹿茸共奏養血固脫之效。
收斂止血,固澀下元
- 禹餘糧:澀腸止血,質重鎮攝,治崩漏下血。
- 烏賊魚骨(海螵蛸):固精止帶,收斂止血,尤善治婦人漏下。
- 阿膠:滋陰補血,止血潤燥,協調他藥養血不留瘀。
溫通散寒,化瘀生新
- 乾薑:溫中散寒,助陽止血,針對寒凝血滯或虛寒崩漏。
- 牛角(角思)(疑為牛角鰓或牛角炭):古用牛角類藥物多具散瘀止血之效,如《本草綱目》載牛角鰓可治「崩中帶下」。
- 赤小豆:利水消腫,兼活血排膿,輔助化瘀不傷正。
酒引藥力,助行血脈
- 以酒調服,取其辛散溫通之性,助藥勢達下焦,兼防過澀留瘀。
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以補澀兼施、溫通並行為特點:
- 補虛:鹿茸、當歸、續斷填補肝腎,固衝任之本。
- 收澀:禹餘糧、烏賊骨、阿膠止血固脫,治標急。
- 溫通:乾薑、牛角(角思)散寒化瘀,防過補留滯。
適合虛中夾瘀、寒熱不顯著之崩漏或帶下,尤其產後或勞傷所致者。配伍嚴謹,標本兼顧,既止血又調衝任,體現中醫「通因通用」與「塞流、澄源、復舊」的治崩原則。
傳統服藥法
牛角(角思)5個,鹿茸1兩,當歸1兩,禹餘糧1兩,阿膠1兩,乾薑1兩,續斷1兩,烏賊魚骨半兩,赤小豆1升。
上為細末。
每服1-2錢,用酒調下,不拘時候。
四崩:一曰熱病下血;二曰寒熱下血;三曰經脈未斷,舉重停住下血;四曰產後臟關開,經利不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牛角(角思)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牛角(角思)2兩(燒灰),白礬2兩(燒汁盡),橡實1兩,木賊1兩,芎藭1兩。 主治:婦人崩中,下血不止。
牛角(角思)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牛角(角思)2兩(燒灰),槐耳1兩(微炙),臭椿根2兩(微炙),屋松2兩(微炙)。 主治:積年腸風不止,或發或歇。
牛角(角思)散, 出處:《雞峰》卷十五。 組成:牛角(角思)5個,鹿茸1兩,當歸1兩,禹餘糧1兩,阿膠1兩,乾薑1兩,續斷1兩,烏賊魚骨半兩,赤小豆1升。 主治:外實內虛,帶下,四崩。
牛角(角思)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三。 組成:黃牛角(角思)(酒炙)1兩,側柏葉1兩,艾葉(炒)1兩,當歸(切,焙)1兩,續斷(炒)1兩,地榆(炒)1兩,赤石脂(研)1兩,伏龍肝1兩。 主治:婦人血傷,兼赤白帶下。
牛角(角思)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牛角(角思)2兩(燒灰),龍骨1兩,當歸3分(銼,微炒),乾薑半兩(炮裂,銼),禹餘糧2兩(燒,醋淬7遍),熟乾地黃1兩半,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續斷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婦人崩中下五色,或赤白不止,四肢虛困,腹中時痛,腰背痛。
牛角(角思)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組成: 牛角(角思)散(《聖濟總錄》卷一六五。)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別名:牛(角思)散組成:黃牛角(角思)2兩半(燒灰),橡實1兩(炒),側柏葉半兩(銼,焙)。 。 主治:角(角思)散(《聖濟總錄》卷一六五。)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別名:牛(角思)散組成:黃牛角(角思)2兩半(燒灰),橡實1兩(炒),側柏葉半兩(銼,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