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葦葉湯
WEI YE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葦葉湯中加入桃仁,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肺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葦葉湯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而水腫往往與血瘀有關。桃仁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消腫。
- 通便利水:桃仁亦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水液排出,配合葦葉等利水藥物,可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
葦葉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具有清熱利濕、健脾止瀉之功效。葦葉湯本身以清熱利濕為主,加入薏苡仁能加強其清熱利濕之效,有助於祛除體內濕熱之邪。
- 健脾和胃:薏苡仁還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葦葉湯中加入薏苡仁,可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有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葦葉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見載於《千金要方》,主治肺癰諸症。肺癰乃熱毒壅肺,血腐成膿之疾。方中所述「咳而胸滿」、「吐膿如米粥」正是肺癰潰膿期特徵;「脈數而實」示熱邪壅盛;「心胸甲錯」為瘀熱互結,肌膚失養之兆。其主治重點在於清熱排膿、化瘀宣肺,使熱毒從膿痰而出,恢復肺之肅降。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賾:
葦葉為君,清熱宣透
葦葉(蘆根之葉)性寒味甘,先煮取汁,取其輕揚之性上浮入肺。《本經逢原》謂其「專療肺癰吐膿」,善清肺熱而開壅塞,為排膿之先導。桃仁為臣,活血逐瘀
「去皮尖雙仁」減其毒性,炒製緩其峻性。肺癰必見血瘀,桃仁破血行滯,助葦葉通壅滯,《藥性論》稱其「治血結胸悶」,正合胸中隱痛之證。瓜子、薏苡仁佐使,排膿滲濕
「瓜子」當指冬瓜子(古籍常簡稱),《長沙藥解》明言其「排膿泄濁」;薏苡仁甘淡滲濕,《本經》主「筋急拘攣,久風濕痹」,此處取其鬆透膿垢之效。二藥相配,既滲濕熱從下焦出,又助膿液稀釋排出。
製劑法度深意:
「先煮葦葉得五升」取其清輕之氣上浮;後納諸藥「煮取二升」濃縮藥力。分三次服,使藥力持續,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原則。
全方體現「清熱不戀濕,化瘀不傷正」之旨,通過透熱、消瘀、排膿三法並進,使熱毒從痰膿而泄,瘀結由血行而散,終達肺氣肅降之功。此方組方簡練,深合肺癰「熱壅血瘀」之核心病機,後世《金匱要略》葦莖湯即在此方基礎上化裁而成。
傳統服藥法
葦葉(細切)升,桃仁50個(去皮尖雙仁,炒,研),瓜子半升,薏苡仁半升。
以水1鬥,先煮葦葉得5升,去滓,納諸藥,煮取2升,再去滓,分3次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葦葉湯, 出處:《外台》卷十(注文)引《傷寒論》。 組成:葦葉(細切)2升,桃仁50個(去皮尖雙仁,炒,研),瓜子半升,薏苡仁半升。 主治:肺癰,惡寒,口乾,胸中隱隱作痛,咳而胸滿,時出腥唾,久則吐膿如米粥,脈數而實。肺癰,心胸甲錯,咳喘,煩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