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薏苡散中包含薏苡仁,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滲濕: 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入脾、胃、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祛除體內濕氣,改善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
- 健脾除濕: 薏苡仁能健脾胃,促進消化吸收,同時也能除濕,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食慾不振、腹瀉、肢體倦怠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改善脾胃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薏苡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肺癰」,其典型症狀包括:
- 咳嗽吐膿血:痰液混雜膿血,氣味腥臭,此為肺癰後期(潰膿期)的主要特徵,反映熱毒壅肺、血肉腐敗成膿。
- 胸膈隱痛:因膿痰瘀血阻滯肺絡,氣機不通而痛,提示病位在肺與胸膈之間。
肺癰病機多因風熱犯肺、痰熱內蘊,久則熱毒熾盛,腐血成膿。薏苡散所治,當屬肺癰中後期,正氣已傷而膿毒未盡之證,需兼顧排膿消癰與養血通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薏苡仁
- 功效:甘淡微寒,善清肺熱、排膿毒,《金匱要略》即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腸癰,此處取其類比之效,引膿外出。
- 配伍意義:針對「膿血腥臭」,直接清解肺中腐膿,為排膿要藥。
2. 臣藥:當歸、桂心
- 當歸:養血活血,既助修復肺絡損傷(吐膿血後陰血耗傷),又防膿毒瘀滯。
- 桂心:辛甘溫通,能溫陽化氣、宣通胸膈,助薏苡仁排膿,兼防寒涼太過。二者一養血一通陽,共調氣血。
3. 佐藥:酸棗仁、防風、秦艽
- 酸棗仁:養肝陰、寧心神,肺癰日久可能耗傷肝血(木火刑金),此藥兼顧肝肺同調。
- 防風、秦艽:祛風除濕、舒筋通絡,尤其秦艽苦平,「主寒熱邪氣,通絡止痛」(《本經》),合用可緩解胸膈隱痛,並助肺氣宣降。
4. 使藥:甘草
- 調和諸藥,補脾益氣,輔助正氣托毒外出,並緩解膿痰刺激所致咽喉不適。
全方治療原理綜論
薏苡散以排膿為主,扶正為輔,體現「通補兼施」之法:
- 攻邪方面:薏苡仁清熱排膿為核心,配伍防風、秦艽宣散風濕,開泄肺竅,使膿毒從內消或隨痰而出。
- 扶正方面:當歸、酸棗仁養血柔肝,桂心溫通提振陽氣,避免排膿藥傷正,適合正虛邪戀之證。
- 止痛機理:胸痛緣於膿瘀阻絡,方中桂心溫通、秦艽通痹、當歸活血,共奏通絡止痛之效。
此方結構簡潔,兼顧肺癰「膿、血、痛」三大主症,體現中醫「既病防變」思想,適用於肺癰潰後未癒之緩調階段。
傳統服藥法
薏苡仁3分,當歸1兩,桂心1兩,酸棗仁(去皮,炒)半兩,甘草半兩,防風半兩,秦艽(去苗)半兩。
上為末。
每服3歲1錢,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薏苡散, 出處:《惠直堂方》卷二。 組成:薏苡米3兩。 主治:肺癰。咳嗽吐膿腥臭及有血者,並胸膈上隱隱有痛處。
薏苡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薏苡根2兩,獨活2兩,枳實2兩(麸炒微黃),莽草1兩(微炒),豬後懸蹄甲2兩(炙黃燥)。 主治:痔疾久不癒,肛邊癢痛不止。
薏苡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四引《全嬰方》。 組成:薏苡仁3分,當歸1兩,桂心1兩,酸棗仁(去皮,炒)半兩,甘草半兩,防風半兩,秦艽(去苗)半兩。 主治:小兒因肝氣不足,內傷風邪,驚風及諸病之後,手攣不展。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