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仙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痰止咳、散結消腫的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能溫肺化痰,散結消腫,對於痰多咳嗽、瘰癧結核、風濕痹痛等症均有療效。
三仙丸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而天南星的祛痰止咳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如半夏、白附子等,能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此外,天南星亦可輔助消散痰核,改善肺部環境,進一步緩解咳嗽症狀。
三仙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有效祛除痰濕,尤其針對寒濕痰濁引起的咳嗽、胸悶等症狀,與三仙丸中其他藥物如陳皮、茯苓等配合,起到更佳的化痰止咳作用。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抑制胃氣上逆,對於因痰濕阻滯、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在三仙丸中,半夏的加入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減少嘔吐。
三仙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嘔、降逆止呃的功效。三仙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而生薑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嘔吐症狀。
2. 增強藥效: 生薑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藥效。三仙丸中含有山楂、神曲等藥材,生薑可以增強它們的消化作用,提高藥效。
總而言之,生薑在三仙丸中起到和胃止嘔、增強藥效的作用,是藥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仙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解鬱: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積止痛之效。三仙丸以理氣消積為主要功效,香附可助其行氣散結,解除肝脾之鬱結,促進脾胃功能正常運作。
2. 調和藥性: 三仙丸中包含多種藥材,性質偏寒涼,香附性溫,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性過於強烈,損傷脾胃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三仙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治症狀:
- 中脘氣滯,胸膈煩滿:指脾胃氣機受阻,導致胸腹部脹滿不適,常因濕濁或痰飲停滯所致。
- 痰涎不利:痰濕內生,黏稠難以咳出或排除。
- 頭目不清:痰濕上蒙清竅,引發頭暈、視物昏花等。
- 濕痰身重而軟,倦怠困弱:濕性重濁,痰濕困脾則肢體沉重、疲倦乏力。
此方主治核心為「濕痰阻滯中焦」,兼涉氣機不暢與清陽不升,病位主要在脾、胃,旁及頭目。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蒼朮(米泔浸)2兩
- 燥濕健脾:蒼朮辛香苦溫,善燥脾胃濕邪,米泔浸製後減其燥性,專攻健脾化濕。
- 升發清陽:其性上行,能解濕困導致的頭目昏沉。
椒紅(蜀椒)2兩
- 溫中散寒:椒紅辛熱,助蒼朮溫化中焦寒濕,推動氣機。
- 行氣開鬱:其芳香走竄之性,可解胸膈氣滯,兼能殺蟲消積。
甘菊花1兩
- 清利頭目:菊花輕清上行,善清頭目風熱或濕濁上蒙之症。
- 制約溫燥:蒼朮、椒紅偏溫,菊花性涼可稍制其性,防助熱傷陰。
組方邏輯:
- 君藥:蒼朮為主力,燥濕運脾,切中濕痰核心病機。
- 臣藥:椒紅協同溫中行氣,助蒼朮化濕,兼調氣滯。
- 佐藥:菊花清利頭目,兼制溫燥,針對兼症頭目不清。
全方功效推導:
通過「燥濕化痰→理氣健脾→升清降濁」的聯動機制:
- 祛濕:蒼朮、椒紅化中焦濕濁,從本源切斷痰濕生成。
- 行氣:椒紅疏通氣滯,改善胸膈脹滿。
- 升清:蒼朮升發清陽,菊花清利頭目,解決濕蒙清竅之症。
劑型與服法意義:
- 酒糊為丸:酒性辛散,助藥力通行經絡,強化行氣化濕之效。
- 食前服:空腹時藥力直趨中焦,針對脾胃病位。
- 茶、酒送下:茶可清頭目,酒助藥勢,依症狀偏重選擇輔助。
總結
三仙丸以「溫燥化濕為主,清上調中為輔」,標本兼顧,適用於濕痰困脾、氣滯清陽不升之實證。其配伍簡練,體現「脾胃為升降樞紐」的中醫理論,通過調理中焦氣化功能,間接解決上焦頭目症狀。
傳統服藥法
甘菊花1兩,蒼朮(米泔浸,去油)2兩,椒紅2兩。
明目。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粒,食前茶、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三仙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三仙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仙丸, 出處:《夀世保元》卷五。 組成:雄黃、白礬、檳榔各等分。 主治:腹內有蟲疼痛。
三仙丸, 出處:《袖珍》卷一。 組成:蒼朮8兩(泔浸),牛膝2兩,地黃4兩。 主治:山嵐瘴氣,時氣瘟疫,並異鄉人不伏水土,面黃羸瘦,不思飲食,一切勞氣痰病。
三仙丸,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二。 組成: 三仙丸(《傳信適用方》卷二。)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二。組成:甘菊花1兩,蒼朮(米泔浸,去油)2兩,椒紅2兩。主治:明目。 。 主治:明目。
三仙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九引《仁存方》。 組成:首烏1兩,蒼朮2兩(米泔浸1宿用),茴香1兩,香附子2兩,椒1兩(炒),川楝子肉1兩,牡蠣1兩(煅),白薑1兩(炒)。 主治:調榮衛,壯元陽。主治:耳聾,目暗;婦人脾血疾。
三仙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三引《楊氏家藏方》。 組成:茴香3兩(炒,香),川烏頭1兩(去皮尖,銼如骰子,用鹽半兩炒黃,去鹽),蒼朮2兩(米泔浸1宿,用竹刀刮去黑皮,切碎,用蔥白1握,炒黃去蔥)。 主治:補實下經,理脾健胃,順氣搜風,駐顔活血,增筋力、烏髭須。主治:耳聾並眼暗。腎經虛寒,元氣損弱,神衰力怯。
三仙丸, 出處:《百一》卷五。 組成:天南星(生,去皮)5兩,半夏(沸湯泡七遍)5兩(2味碾爲細末,用生薑自然汁和,不可太軟,但手捏得聚爲度,攤在篩內,用楮葉蓋之,令發黃色,曬乾收之,須是5-6月內做曲,如醬黃法),香附子(略炒,于磚上磨去毛)5兩。 主治:中脘氣滯,胸膈煩滿,痰涎不利,頭目不清,濕痰身重而軟,倦怠困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