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蛸湯

桑螵蛸湯

SANG PIAO SH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翼》卷七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2.6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脾經 17%
腎經 16%
心經 12%
肝經 11%
胃經 8%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膽經 4%
膀胱經 3%
肺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螵蛸湯中包含桑螵蛸,其主要原因為桑螵蛸的藥性與功效:

  1. 補腎固精:桑螵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固精之效。對於腎虛所致的遺精、滑精、早泄等症狀,桑螵蛸能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
  2. 止遺止瀉:桑螵蛸亦能止遺止瀉,對於腎虛所致的尿頻、夜尿、小便不禁等症狀,桑螵蛸能起到固腎止遺的作用。同時,對於脾腎虛弱所致的泄瀉,也能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

桑螵蛸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遺精、滑精等男性腎虛所致的病症。方中採用鹿茸,其原因在於鹿茸被視為補腎壯陽的上乘之品。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鹿茸性溫,味甘咸,歸肝、腎經,具有補腎益髓、壯陽固精、強筋骨、調衝任的功效。在桑螵蛸湯中,鹿茸與其他藥材如桑螵蛸、龍骨、牡蠣等相配伍,共同發揮補腎固精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鹿茸之所以重要,在於它能夠補充腎氣,增強腎功能,對於改善男性因腎虛導致的精關不固有顯著療效。此外,鹿茸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使患者整體健康狀況得到提升。因此,鹿茸在桑螵蛸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針對病機,精準選藥,以期達到最佳療效。

桑螵蛸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氣固本: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之功效。桑螵蛸湯治療遺尿、滑精、小便不禁等症,多因腎氣不足、脾虛不固所致。黃耆補氣益腎,可提升脾腎功能,從根本上改善病症。
  2. 助藥力: 桑螵蛸性寒,善於收斂固澀,但其補氣之力不足。黃耆補氣之力強,與桑螵蛸相輔相成,可增強藥效,使藥力更為充沛,治療效果更顯著。

桑螵蛸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 桑螵蛸性寒,具有收斂止瀉之效,但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生薑性溫,能溫中散寒,協調桑螵蛸的寒性,防止其過度損傷脾胃,並有助於藥力更好地發揮。
  2. 調和藥性: 生薑味辛,能促進藥物吸收,並能緩解桑螵蛸的澀味,使藥物更容易服用。同時,生薑還可以解毒,降低桑螵蛸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桑螵蛸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益元氣:桑螵蛸性寒,入腎經,有收斂固澀之效。人參則性溫,入脾肺經,能補氣益血,溫陽固脫。二者相配,寒溫相濟,既能收斂固澀,又能補益元氣,使藥效更為全面。
  2. 扶正祛邪:桑螵蛸湯主要用於治療遺尿、小便不禁等症,這些症狀往往與腎氣虛弱、脾氣不固有關。人參補氣益脾,能增強人體正氣,有助於抵抗外邪侵襲,從而更好地治療疾病。

桑螵蛸湯中加入牡蠣,主要考量其兩方面的功效:

  1. 鎮驚安神: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鎮驚安神、平肝潛陽的作用。桑螵蛸湯用於治療驚癇、失眠、心悸等症,牡蠣可以協同桑螵蛸、龍骨等藥物,增強其鎮驚安神的效果,使患者症狀得到緩解。
  2. 收斂固澀: 牡蠣還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減少汗液分泌,對於伴有盜汗的驚癇患者,牡蠣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改善其症狀。

總而言之,桑螵蛸湯中加入牡蠣,旨在增強其鎮驚安神和收斂固澀的作用,從而更有效地治療驚癇、失眠、心悸等症。

桑螵蛸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桑螵蛸性寒,甘草性甘溫,加入甘草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減輕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其更易於被機體吸收。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益氣補中、緩和藥性的作用,可增強桑螵蛸的止遺、固精、止瀉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甘草還能保護脾胃,防止桑螵蛸寒涼之性傷及脾胃,提高藥物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螵蛸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產後小便數」,即產後婦女頻尿之症。此症多因產後氣血虧虛,腎氣不固,膀胱失約所致。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桑螵蛸

    • 主入腎經,性味甘鹹平,能固精縮尿,為治遺尿、尿頻要藥。
    • 炒製後增強收澀之性,專用以固攝膀胱,約束小便。
  2. 人參、黃耆、白朮

    • 三藥共補脾肺之氣,益氣升清。產後氣虛則膀胱無力攝水,補氣可助膀胱氣化,恢復其約束之能。
    • 黃耆兼能升提,防下元不固;白朮健脾以助運化水濕。
  3. 赤茯苓

    • 去黑皮後偏入血分,利水而不傷陰,適合產後血虛兼水濕停滯之體。
    • 與補氣藥相配,通利中寓固攝,使水道通調而小便自節。
  4. 炙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助參、耆補益之力。
  5. 生薑

    • 辛溫散寒,和中止嘔,產後多虛寒,用以防涼藥傷胃,兼能宣散水氣。

全方配伍邏輯
以桑螵蛸為君,收澀固脬;人參、黃耆、白朮為臣,補氣以復膀胱功能;赤茯苓為佐,利水以去滯;甘草、生薑為使,調和藥性。全方標本兼治,既固澀下焦,又補益中氣,使氣足則溲溺有節,澀利並行而不悖。

延伸推論
此方雖主治產後,然凡氣虛不固之尿頻、遺尿(如老年、久病體弱)皆可加減應用。若兼陰虛(如小便赤澀、鼻煤齒焦)則非所宜,乃因溫補收澀恐助燥熱,此亦原書警示之意。

傳統服藥法


桑螵蛸(銼,炒)1兩,白朮1兩,黃耆(銼)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入生薑1棗大(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原書治上症,宜灸臍下百壯。得力者肉色漸變,如是小便赤澀,鼻中煤生,齒焦眼黑,不堪醫也。若無此候,宜服本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益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桑螵蛸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五。 組成:桑螵蛸(炙)30枚,黃芩(去黑心)2兩。 主治:小便不通。

桑螵蛸湯, 出處:《千金翼》卷七。 組成:桑螵蛸30枚(炙),鹿茸(炙)3兩,黃耆3兩,生薑4兩,人參2兩,牡蠣(熬)2兩,甘草(炙)2兩。 主治:産後小便數。

桑螵蛸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組成:桑螵蛸(銼,炒)1兩,白朮1兩,黃耆(銼)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病人色青,次卻色赤,或經下後,頭發自落,吃食漸少,吐逆心煩,睡則夢與鬼交,氣力虛乏,或食物難消。

桑螵蛸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組成:桑螵蛸(炙)10枚,牡丹皮半兩,白朮(米泔浸1宿,銼,炒)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當歸(切,焙)1兩,桂(去粗皮)1兩,牡荊子(炒)1兩,磁石(煅,醋淬7遍)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菖蒲(米泔浸1宿,銼,焙)1兩,熟乾地黃(焙)1兩,大黃(銼,炒)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芎藭半兩。 主治:虛損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