螵蛸丸

PIAO SH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偏熱 (1.4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5%
肺經 10%
大腸經 10%
肝經 9%
三焦經 5%
膽經 5%
胃經 5%
膀胱經 4%
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三焦經
膽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螵蛸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桑螵蛸。桑螵蛸,又稱為螵蛸,來源於烏龜的甲殼,具有補腎、安神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腎主藏精,而桑螵蛸的補腎作用有助於改善因腎虛引起的症狀,如失眠、心慌等。

此外,桑螵蛸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能有效減輕焦慮與緊張,促進身心的放鬆,這對於現代人面對的壓力與焦慮症狀尤為重要。其成分中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還能起到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恢復能力。

因此,將桑螵蛸納入螵蛸丸中,正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及在中醫療法中的重要地位,能有效協調身體的各項功能,達到治療效果。

螵蛸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脾,固本培元:螵蛸丸主治小兒疳積,症狀包括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脾生津之功效,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疳積症狀。
  2. 提高藥效,相輔相成:螵蛸性平,味甘鹹,具有收斂止瀉、止血生肌之效,但其補益之力較弱。黃耆的補氣作用能增強螵蛸收斂止瀉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螵蛸丸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潛陽、鎮驚安神: 牡蠣味鹹寒,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的功效。螵蛸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癇、夜啼等症,牡蠣的加入有助於平息肝陽上亢,安定神志,緩解驚悸不安。
  2. 斂陰止汗、固澀止瀉: 牡蠣還具有斂陰止汗、固澀止瀉的功效。若小兒驚癇伴有汗出、腹瀉等症,牡蠣可以起到收斂陰液、固澀止瀉的作用,進一步提升療效。

螵蛸丸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其中,赤石脂作為其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赤石脂性平,味甘、澀,具有收斂止瀉、消腫止痛以及促進消化的功效。

赤石脂的收斂特性可以有效減少腸道分泌,減輕腹瀉等消化道不適。而在螵蛸丸中,其他成分如螵蛸和白朮則有助於調理脾胃,促進消化。因此,赤石脂的加入可以平衡方劑的效果,強化整體治療效果,對於改善腸道功能、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有積極作用。

此外,赤石脂還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有助於抑制消化道內的病原體,進一步提高方劑的療效。綜合而言,赤石脂在螵蛸丸中扮演了調和、收斂及促進消化的多重角色,使其成為有效的中藥方劑。

螵蛸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增強脾胃功能,促進螵蛸吸收: 人參具有健脾益氣、補中益氣的功效,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螵蛸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二、提高藥效,改善臨牀症狀: 螵蛸具有止咳平喘、收斂止血的作用,人參則可補氣益血、安神定志,兩者結合,可增強止咳平喘的療效,並改善因脾氣虛弱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主治功效


螵蛸丸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螵蛸丸,為治療下元虛冷,精滑不固(夜間遺精、尿頻、尿失禁等)之常用方劑。綜觀歷代醫籍,其組成雖略有差異,但核心功效與治療原理卻始終如一。

主治功效:

根據諸多古籍記載,螵蛸丸主要治療以下症狀:

  • 下元虛冷: 這是螵蛸丸的主治病機,指腎陽不足,下焦寒凝,導致一系列泌尿生殖系統功能失常。表現為畏寒肢冷、腰膝痠軟、小便清長等。
  • 精滑不固: 指精關不固,精液滑泄,常表現為夢遺、滑精等。
  • 遺瀝不斷: 指尿液不能控制,時有遺尿或尿頻等情況。

治療原理:

螵蛸丸的組方,體現了溫腎壯陽、固澀止遺的治療思想。其主要藥物及作用機理如下:

  • 桑螵蛸: 為本方君藥,具有固精縮尿、補腎益氣之功。其性溫味甘鹹,能溫補腎陽,收斂精關,從根本上解決精滑遺泄的問題。不同醫家所用劑量略有差異,反映出臨牀應用中的靈活調整。

  • 黃耆: 為臣藥,補中益氣,固表止汗。其能扶助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並能配合桑螵蛸共同固攝精氣,防止滑泄。

  • 牡蠣: 為臣藥,滋陰降火,軟堅散結。牡蠣性微寒,能平補陰陽,緩解因腎陽不足引起的虛火。部分方劑中未見牡蠣,顯示出不同醫家對於陰陽平衡的側重有所不同。

  • 赤石脂: 為佐藥,收斂止血,止瀉止痢。此藥主要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輔助桑螵蛸固精止遺。

  • 人參: 為佐藥或使藥,大補元氣,益氣養陰。人參能大補元氣,提升整體免疫力,從而改善下元虛冷的狀態。部分方劑中未用人參,也說明臨牀應用中的靈活調整。

綜上所述,螵蛸丸通過溫補腎陽、益氣固澀,從而達到治療下元虛冷、精滑不固、遺瀝不斷的目的。 方中藥物協同作用,標本兼顧,整體提升腎臟功能,恢復下焦溫煦,最終達到治療效果。 不同版本的螵蛸丸方劑,藥物組成雖略有差異,但其治療原理的核心思想卻是一致的,反映了古代醫家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對方劑進行加減調整的臨牀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方劑中藥物如附子等溫熱藥物的使用,需要根據患者的體質進行調整,避免因藥物過於溫燥而產生不良反應。

傳統服藥法


桑螵蛸(炒)半兩,菖蒲3分,山茱萸(微炒)半兩,磁石(煅,醋淬,研)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枚,續斷3分,五味子半兩,肉蓯蓉(酒浸,去皴皮,炙)半兩,山芋半兩,當歸(切,焙)半兩,沈香半兩,茴香子(炒)1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溫酒送下;荊芥鹽湯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補益作用,因此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 本方含有牡蠣,有少數人對牡蠣過敏,因此服用本方前應先做過敏試驗。

相關疾病


尿失禁耳聾慢性腎衰竭小便顏色偏黃夜間遺尿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螵蛸丸, 出處:《醫統》卷七十引《醫林》。 組成:桑螵蛸7個(炒),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五味子半兩,龍骨半兩。 主治:下焦虛冷,精滑不固,遺溺不斷。

螵蛸丸, 出處:《類證治裁》卷七。 組成:桑螵蛸(炙)30個,鹿茸(酥炙)3兩,炙黃耆3兩,煅牡蠣2兩,赤石脂2兩,人參2兩。 主治:下元虛冷,睡中自遺。

螵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桑螵蛸(炒)半兩,菖蒲3分,山茱萸(微炒)半兩,磁石(煅,醋淬,研)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枚,續斷3分,五味子半兩,肉蓯蓉(酒浸,去皴皮,炙)半兩,山芋半兩,當歸(切,焙)半兩,沉香半兩,茴香子(炒)1分。 主治:腎虛,耳聾脹滿,腰脊強直,小便黃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