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桑螵蛸(炒)半兩,菖蒲3分,山茱萸(微炒)半兩,磁石(煅,醋淬,研)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枚,續斷3分,五味子半兩,肉蓯蓉(酒浸,去皴皮,炙)半兩,山芋半兩,當歸(切,焙)半兩,沈香半兩,茴香子(炒)1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溫酒送下;荊芥鹽湯亦得。
方劑組成解釋
- 桑螵蛸:具有收斂固澀、止遺精的作用。
-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的作用。
- 牡蠣:具有滋陰潛陽、固精止遺的作用。
- 赤石脂:具有收斂固澀、止血止遺的作用。
- 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補益作用,因此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 本方含有牡蠣,有少數人對牡蠣過敏,因此服用本方前應先做過敏試驗。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螵蛸丸, 出處:《醫統》卷七十引《醫林》。 組成:桑螵蛸7個(炒),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五味子半兩,龍骨半兩。 主治:下焦虛冷,精滑不固,遺溺不斷。
螵蛸丸, 出處:《類證治裁》卷七。 組成:桑螵蛸(炙)30個,鹿茸(酥炙)3兩,炙黃耆3兩,煅牡蠣2兩,赤石脂2兩,人參2兩。 主治:下元虛冷,睡中自遺。
螵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桑螵蛸(炒)半兩,菖蒲3分,山茱萸(微炒)半兩,磁石(煅,醋淬,研)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枚,續斷3分,五味子半兩,肉蓯蓉(酒浸,去皴皮,炙)半兩,山芋半兩,當歸(切,焙)半兩,沉香半兩,茴香子(炒)1分。 主治:腎虛,耳聾脹滿,腰脊強直,小便黃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