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口藥

封口藥

FENG KOU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7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4%
脾經 14%
心經 14%
大腸經 14%
肝經 14%
腎經 14%
膽經 14%
胃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封口藥方劑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潛陽:牡蠣性寒鹹,入肝經,具有鎮靜安神、平肝潛陽之效。對於肝陽上亢、頭暈目眩、心煩不寐等症狀,牡蠣能起到降火安神的作用,有助於封閉口瘡,促進癒合。
  2. 收斂生肌:牡蠣味鹹,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能幫助收斂潰瘍面,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對於口腔潰瘍、牙齦炎等病症,牡蠣的收斂作用能有效控制炎症,促進傷口修復。

封口藥中包含赤石脂,主要原因如下:

  1. 止血收斂:赤石脂性寒,味甘澀,入肺經,具有收斂止血、固澀止瀉的功效。封口藥常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如肺癆咯血、外傷出血等,赤石脂可有效收斂止血,防止病情惡化。
  2. 清熱燥濕:赤石脂亦有清熱燥濕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腹瀉、帶下、口腔潰瘍等症。封口藥有時也用於治療口腔潰瘍,赤石脂能清熱燥濕,促進潰瘍癒合。

總之,赤石脂在封口藥中起到止血收斂、清熱燥濕的作用,可有效緩解相關症狀,促進疾病痊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封口藥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肉皮損傷破裂者」,為外傷用藥,主要針對皮膚或肌肉組織受損、裂開之傷口。其功效在於:

  1. 止血斂瘡:控制傷口出血,促進瘡口閉合。
  2. 消腫生肌:減少局部腫脹,刺激組織修復。
  3. 防腐生新:防止感染,輔助傷口癒合。

二、組成藥材與治療原理

1. 牡蠣(煅存性)

  • 性味歸經:鹹澀微寒,歸肝、腎經。
  • 作用:煅製後增強收斂之性,能「斂瘡固脫」,促進傷口黏合,並具輕微吸附滲液之效。

2. 赤石脂(生研)

  • 性味歸經:甘澀溫,歸大腸、胃經。
  • 作用:生用可「收濕止血」,直接外敷能吸附傷口滲出物,減少組織液流失,其溫澀之性助於溫通血脈、促進凝血。

3. 國丹(即黃丹/鉛丹,務必等分)

  • 性味歸經:辛微寒,有毒,歸心、肝經。
  • 作用:傳統用於「拔毒生肌」,具殺蟲防腐之效,能抑制傷口細菌滋生,與油脂調和後減緩毒性,專注於局部抗菌。

4. 輔助用藥:血竭(後加乾摻)

  • 性味歸經:甘鹹平,歸心、肝經。
  • 作用:為後續階段用藥,主「散瘀定痛,生肌斂瘡」,強化活血與修復力,促使傷口癒合後期新肉生長。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機轉

  1. 初階消炎止血

    • 煅牡蠣、赤石脂合用,通過收澀特性快速封閉傷口,減少出血與組織液滲出,形成保護層。
    • 黃丹抑制細菌,預防感染,三者共奏「斂合創面」之效。
  2. 後期活血生肌

    • 待腫消血止後,加入血竭活血化瘀,防止血滯阻礙癒合,同時刺激肌肉再生,達「祛瘀生新」目的。
  3. 劑型設計原理

    • 香油調塗:利用油脂延緩藥物釋放,維持藥效持續性,並滋潤傷口周邊,避免乾裂。
    • 乾摻血竭:直接接觸瘡面,加強對深層組織的修復作用。

四、總結

此方以「收斂—防腐—修復」為核心思路,結合礦物藥的吸附止血與植物藥的活血生肌,層次分明地處理外傷各階段。其科學性體現在:

  • 先控制急性出血與感染(物理性收澀+化學抗菌)。
  • 後改善微循環與組織再生(血竭活化局部代謝)。
    反映古代外治法「標本兼顧」的實用智慧。

傳統服藥法


牡蠣(煅存住)、 赤石脂(生研)、 國丹務等分。
上為細末。
香油調塗瘡口、待消腫散血合口,再加血竭乾摻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封口藥, 出處:《醫統》卷七十九。 組成:牡蠣(煅存住)、赤石脂(生研)、國丹務等分。 主治:肉皮損傷破裂者。

封口藥, 出處:《準繩·瘍醫》卷六。 組成:乳香1錢,沒藥1錢,兒茶1錢,當歸1錢,杉皮灰1錢,麝香5厘,片腦1分,豬母聍葉1錢(如無此葉,葛葉、毛藤子葉亦可)。 主治:刀斧傷,割喉斷耳缺唇,傷破肚皮,跌破陰囊皮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