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丸以黃耆為主要成分,乃因其性溫和,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
黃耆為補氣之聖藥,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免疫力,對於氣虛所致的乏力、自汗、易感冒、氣短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黃耆還具有促進傷口癒合、抗炎抗氧化等作用,故常用於治療外傷、潰瘍等疾病。
因此,黃耆作為黃耆丸的主要成分,充分發揮其補氣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效,可用於治療多種氣虛症狀,為臨牀常用之補氣良藥。
黃耆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補氣之力: 黃耆性溫,擅長補氣固表;人參性溫,擅長補氣生津。兩者合用,可相互增強補氣之力,對於氣虛乏力、脾胃虛弱等症狀有更好的療效。
- 協調藥性,避免單味藥的弊端: 單味人參補氣過於偏燥,易傷陰;單味黃耆補氣偏於溫燥,易傷津液。兩者配伍,相互制約,既能增強補氣效果,又能避免單味藥的副作用,使藥性更為平和,更利於人體吸收利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耆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瘡瘍潰膿之後,本虛心熱」。瘡瘍潰後,氣血耗傷,膿血外泄致「本虛」;而「心熱」可能因陰血虧損,虛火上炎,或餘毒未清所致。此時需「益氣固本、滋陰清熱、收斂生肌」,黃耆丸即針對此病機而設。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益氣固表,補養本虛
- 黃耆(炙):為君藥,益氣托毒生肌,固表止汗,助瘡瘍後期修復。
- 熟乾地黃:滋陰養血,填補潰後陰血耗損,與黃耆共調氣血。
- 肉蓯蓉、菟絲子、鹿茸:溫補腎陽、填精益髓,針對「本虛」深入下焦,強化根本。
2. 清虛熱,斂陰液
- 麥門冬、石斛:養陰清心熱,潤燥生津,緩解「心熱」之證。
- 牡丹皮:涼血散瘀,清瀉虛火,防餘毒鬱熱。
- 五味子:酸斂固澀,收汗止渴,兼寧心神。
3. 收斂固脫,止遺攝精
- 龍骨、桑螵蛸:澀精止遺、收斂瘡口,防氣血精微外泄。
- 澤瀉:利濕泄濁,與補藥相配,防滋膩壅滯。
4. 行氣通滯,助藥運行
- 枳殼(麩炒):理氣寬中,避免滋補藥妨礙脾胃運化。
三、方劑配伍特點
此方以「補為主,清斂為輔」,體現「攻補兼施」思想:
- 氣血雙補:黃耆配熟地,兼顧氣血。
- 補瀉並行:澤瀉、牡丹皮與補腎藥同用,瀉濁不傷正。
- 標本同治:既固表斂瘡(治標),又補腎填精(治本)。
四、推廣應用可能性
除瘡瘍潰後外,此方結構適合:
- 虛性遺精、盜汗(龍骨、桑螵蛸固攝)。
- 腎陰陽兩虛兼虛熱(地黃、鹿茸、麥門冬並用)。
總結:黃耆丸以補氣養陰為核心,佐以清熱固澀,適用於瘡瘍後期正虛餘熱未清之證,體現中醫「扶正祛邪」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半(炙,銼),熟乾地黃1兩半(焙),龍骨(去土,碎)1兩半,枳殼1兩1分(去瓤,麩炒),肉蓯蓉1兩1分(酒浸,切焙),澤瀉1兩1分,菟絲子2兩(酒浸1宿,別搗),鹿茸2兩(去毛,酥炙),麥門冬(去心,焙)2兩,牡丹皮1兩,石斛1兩(去根),五味子(炒)1兩,桑螵蛸21枚(炙)。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腹煎黃耆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丸, 出處:《本事》卷六。 組成:綿黃耆(蜜炙)、人參(去蘆)。 主治:清心內固,調元益氣。主治:瘡瘍潰膿之後,本虛心熱。
黃耆丸,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黃耆1兩(獨莖者,去蘆,蜜炙),白蒺藜半兩(炒,瓦擦,揚去細碎刺),羌活(去蘆)半兩,黑附子1個(大者,炮,去皮臍),羯羊腎1對(焙乾)。 主治:腎虛耳鳴,夜間睡著如打戦鼓,覺耳內風吹,更四肢抽掣痛。
黃耆丸, 出處:《濟生》卷八。 組成:榼藤子(煨,用肉)半兩,川續斷1兩(酒浸),黃耆1兩(去蘆),貫眾1兩,附子1兩(炮,去皮臍),枯礬1兩(别研),刺猬皮1兩(燒灰),當歸1兩(去蘆,酒浸),阿膠(蛤粉炒)1兩,麝香(别研)1字。 主治:五痔出血疼痛。
黃耆丸,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黃耆2兩(蜜炙),枳殼2兩(去瓤,細切,麸炒黃),威靈仙(去苗,洗)2兩,續斷半兩(洗,推去節,銼,焙),槐角子半兩,白礬半兩(枯),當歸半兩(洗,去蘆,切,焙乾,炒),乾薑半兩(炮),附子半兩(炮,去皮臍),生乾地黃半兩,連翹(炒)半兩。 主治:遠年腸風痔漏。
黃耆丸,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黃耆1兩,肉蓯蓉1兩,鹿茸1兩,人參3分,枸杞子2分,熟乾地黃2兩,白茯苓3分,甘草半兩,地骨皮半兩,澤瀉3分,附子3分,巴戟3分,禹餘糧3分,桂3分,牡丹皮3分,五味子3分,龍骨3分,磁石1兩,赤石脂3分,麥門冬半兩,牡蠣3分。 主治:大渴後,上焦煩熱不退,下元虛乏,羸瘦無力,小便白濁,飲食微少。
黃耆丸, 出處:《婦人良方》卷五。 組成:黃耆1兩,麥門冬1兩(去心),茯神1兩,北柴胡1兩,甘草1兩,生乾地黃1兩,酸棗仁3分(炒),鬱李仁3分,杏仁3分(去皮尖、雙仁,麸炒黃),枸杞子3分,人參3分(去蘆),黃芩3分,百合半兩,枳殼半兩(去瓤,麸炒),赤芍藥半兩,知母半兩,鱉甲2兩(制)。 主治:婦人骨蒸煩熱,四肢羸瘦,疼痛口乾,心躁不得眠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