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耆苓湯
REN CAN QI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醫大全》卷三十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8.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耆苓湯中加入土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排毒: 土茯苓味甘淡,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排毒之效。可針對濕熱內蘊,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帶下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利濕排毒的作用。
- 協同補益,增強功效: 人參耆苓湯主治脾氣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疲乏無力、食慾不振、面色蒼白等症狀。土茯苓加入後,可與人參、黃耆等藥材相互配合,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益氣血,增強藥效,使療效更顯著。
人參耆苓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固本: 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補益元氣,增強體質。此方多用於氣虛乏力,脾胃虛弱等症,人參能起到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
- 協調藥性: 方中含有白朮、茯苓等健脾利濕之品,人參能起到調和藥性,避免燥烈傷津的作用。同時,人參的補氣功效也能促進白朮、茯苓的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人參耆苓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是因為黃耆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能補氣固表,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於氣虛乏力、容易感冒、脾胃虛弱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利水消腫: 黃耆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人參耆苓湯中,人參補氣益血,茯苓健脾利濕,白朮健脾燥濕,搭配黃耆,可以加強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的作用,共同達到治療氣虛乏力、脾虛水腫等症狀的目的。
主治功效
人參耆苓湯:治療楊梅瘡的功效分析
根據《濟生》記載,人參耆苓湯主治楊梅瘡,並聲稱服用後「永無結毒之患」。此方劑組成簡單,僅有土茯苓、人參及黃耆(或土黃耆)三味藥物,其治療原理可從各藥材的功效及古代對楊梅瘡的理解來分析。
方劑組成及功效:
土茯苓 (四兩): 為方中君藥,其性味甘淡平,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土茯苓被廣泛應用於治療梅毒等濕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其清熱利濕可排除體內濕熱之邪,解毒消腫則能直接作用於瘡瘍,消散腫毒。 根據所引古文,多種治療楊梅瘡的處方都使用了土茯苓,足見其在治療此病上的重要性。
人參 (一分): 為方中臣藥,性味甘溫,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固本、益智養神的功效。楊梅瘡不僅侵犯肌膚,更會傷及元氣,導致身體虛弱。人參的補氣作用,能提升患者的抵抗力,有助於身體自癒,並緩解因疾病造成的體虛乏力等症狀。 此處用量較少,並非以大力補氣為主,而是注重於扶正固本,協同土茯苓清熱解毒。
黃耆 (三錢,或土黃耆): 為方中佐藥,性味甘溫,具有補中益氣、固表止汗的功效。黃耆與人參同為補氣藥,但作用略有側重。黃耆更偏向於補益脾肺之氣,固護肌表,防止外邪入侵。 與人參合用,能更好地提升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促進疾病康復。
治療原理分析:
古代對楊梅瘡(梅毒)的認識,雖然與現代醫學的細菌感染理論有所不同,但其治療理念中,強調了清熱解毒、祛濕除邪的重要性。人參耆苓湯正是基於此理念而制定。
方中以土茯苓為主藥,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直接針對楊梅瘡的病竈進行治療;人參與黃耆則從整體出發,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的痊癒。 此方劑並非單純依靠藥物殺滅病原體,而是透過調整人體內環境,達到治癒的目的。 這也體現了傳統中醫「治病求本」的思想。
總而言之,人參耆苓湯以土茯苓為主,清熱解毒,祛除濕邪;輔以人參、黃耆補益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達到治療楊梅瘡的目的。其簡單的組成和明確的治療思路,體現了傳統中醫的智慧。 但需注意,此方劑功效僅限於古籍記載,現代醫學治療梅毒需使用抗生素。
傳統服藥法
土茯苓4兩,人參1分,土黃耆3錢(如無,以黃耆代之)。
以水15茶鐘,煎湯當茶。
只食淡肉,忌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虛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耆苓湯, 出處:《瘍醫大全》卷三十四。 組成:土茯苓4兩,人參1分,土黃耆3錢(如無,以黃耆代之)。 主治:楊梅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