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耆蘿蔔散
CAN QI LUO B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熱 (3.5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心經 22%
脾經 22%
三焦經 11%
腎經 11%
大腸經 11%
肺經
心經
脾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參耆蘿蔔散中加入人參,是基於人參的補氣固本功效。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在參耆蘿蔔散中,人參主要起到以下兩個作用:
- 補益脾胃: 蘿蔔性涼,可清熱化痰,但長期服用可能損傷脾胃。人參則能補益脾胃,中和蘿蔔的寒性,防止其損傷脾胃功能。
- 增強療效: 參耆蘿蔔散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虛乏力、咳嗽痰多等症狀。人參的補氣作用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狀。
參耆蘿蔔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蘿蔔散主治外感風寒、咳嗽氣喘等症,而黃耆的補氣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固護衛氣,防止外邪入侵,進一步緩解咳嗽等症狀。
- 扶正祛邪:黃耆不僅能補氣固表,更能扶正祛邪,助藥力直達病所。蘿蔔散中其他藥材如人參、白蘿蔔等,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作用,黃耆的補氣作用能增強這些藥材的療效,使之更有效地清除邪氣,恢復機體平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耆蘿蔔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參耆蘿蔔散》主治「陰虛溺血」,即由於陰虛內熱導致的尿血症狀。此症常見小便帶血而無明顯疼痛,伴隨顴紅潮熱、口乾咽燥、腰膝酸軟等陰虛火旺之象。
組成分析
藥物組成
- 人參:大補元氣,生津安神,能益氣攝血
- 黃耆(鹽製):
- 生用益衛固表、利水消腫
- 鹽製後更入腎經,增強滋陰涼血之效
- 與人參相配,增強益氣攝血之功
- 蘿蔔(紅皮大蘿蔔):
- 生用清熱化痰、下氣消食
- 蜜炙後甘緩和中,兼能潤燥
- 蜂蜜:滋陰潤燥,緩和藥性
配伍邏輯
- 益氣固本:人參、黃耆相須為用,大補脾肺之氣,氣足則能攝血統血
- 滋陰清熱:鹽製黃耆兼入腎經,蘿蔔蜜炙後甘潤,共奏滋陰降火之效
- 標本兼治:
- 治本:人參、黃耆補益正氣
- 治標:蘿蔔清熱,蜜潤燥,針對陰虛內熱之病機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治療陰虛溺血的機理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 益氣攝血:人參、黃耆加強氣之固攝功能,防止血液妄行
- 養陰清熱:蜜製蘿蔔與鹽黃耆共奏養陰之效,清虛熱而止血
- 引藥下行:蘿蔔本身有下氣之性,能引藥力下行至下焦
- 潤燥止血:蜂蜜滋潤,緩解陰虛內燥所致的血絡損傷
- 鹽湯送服:鹽味咸入腎,助藥力直達病所,且咸能軟堅散結,有利於清除瘀熱
整體體現了「益氣養陰、清熱止血」的治療思路,適用於氣陰兩虛兼有虛熱內擾之尿血證。
傳統服藥法
人參、鹽黃耆各等分。
上為末。用紅皮大蘿蔔1枚,切4片,用蜜2兩,將蘿蔔逐片蘸炙令乾,再炙,勿令焦,蜜盡為度。
每用1斤,蘸藥食之。仍以鹽湯送下。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血尿
相同名稱方劑
參耆蘿蔔散,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組成:人參、鹽黃耆各等分。 主治:陰虛溺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