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肌散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 補氣生血: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生肌散用於治療外傷、潰瘍等症,人參可補益氣血,促進傷口癒合,增強機體抵抗力。
- 益氣扶正:生肌散常用於治療外傷感染、久治不愈的瘡瘍等,人參能益氣扶正,提高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生肌散中加入人參,可發揮補氣生血、益氣扶正之功效,有助於傷口癒合和身體恢復。
生肌散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生肌: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作用。生肌散用於治療瘡瘍久不收口、潰爛難癒等症,而黃耆能補益正氣,促進氣血運行,為創傷癒合提供充足的營養和能量,加速傷口組織的修復與再生。
2. 抗炎止痛: 黃耆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創口周圍的紅腫熱痛,有助於創口癒合。
總之,黃耆在生肌散中發揮著補氣生肌、抗炎止痛的功效,是治療瘡瘍潰爛的常用藥材。
生肌散中加入珍珠,主要是利用其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清熱解毒: 珍珠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抑制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 生肌止痛: 珍珠還有生肌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組織再生,減輕傷口疼痛。
總而言之,珍珠在生肌散中,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生肌止痛的作用,可以幫助傷口更快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肌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外臺秘要》,主治「小兒初生無皮」,即新生兒先天皮膚發育不全,或產後皮膚潰爛、缺損之證。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胎元不足、氣血不榮肌表,或濕熱浸淫所致,生肌散外用以促進皮肉生長,收斂瘡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甘草(炙)
-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肺、心經。
- 作用:
- 炙用偏溫,能「長肌肉」(《本草經》),促進瘡口癒合。
- 甘緩和中,可緩解瘡面疼痛,抑制局部炎症。
- 含甘草甜素,現代研究證實有抗炎、修復黏膜作用。
2. 黃柏
- 性味歸經:苦寒,入腎、膀胱經。
- 作用:
- 清熱燥濕,針對「無皮」伴隨的濕熱潰爛(如滲液、紅腫)。
- 解毒斂瘡(《珍珠囊》),外用可抑制金瘡感染。
- 與甘草配伍,既能制其苦寒之性,又協同消炎生肌。
3. 當歸
- 性味歸經:甘辛溫,入肝、心、脾經。
- 作用:
- 活血養血,「排膿止痛」(《本草綱目》),改善瘡面局部血行。
- 潤澤肌膚,助新皮生長,尤宜於血虛不能榮膚之證。
方劑配伍邏輯
- 清熱與溫補並行:黃柏清熱燥濕,當歸溫潤養血,甘草調和兼補,三者寒溫相制,避免過寒傷正或過溫助熱。
- 標本兼治:
- 治標:黃柏消炎、甘草緩急,控制瘡面感染與疼痛。
- 治本:當歸活血生新、甘草益氣長肉,促進組織再生。
- 外用直達病所:為末外敷,使藥力直接作用於瘡面,尤適小兒脾胃未充、內服不便者。
延伸推論
此方雖主治小兒無皮,然其「清濕熱、養血生肌」之法,亦可推廣用於其他皮膚潰瘍久不斂口之證,如褥瘡、燒燙傷後期。若瘡面濕重,可加煅石膏收濕;氣虛明顯,可加黃芪末增強生肌之力。
傳統服藥法
甘草1斤(炙),黃柏8兩,當歸4兩。
上為末。
以封瘡上,日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不宜服用。
- 本方有補氣生津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肌散, 出處:《保嬰易知錄》卷下。 組成:人參、黃耆、珍珠粉各等分。 主治:小兒初生無皮。
生肌散, 出處:《便覽》卷四。 組成:白龍骨(煅)、白蘞、乳香、沒藥。 主治:收瘡口。主治:癰疽。
生肌散, 出處:《便覽》卷四。 組成:寒水石(煅)1兩(爲末)。 主治:生肌。主治:濕熱爛瘡,並刀斧傷瘡。
生肌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龍骨(煅),海螵蛸1錢,赤石脂1錢,乳香5分,沒藥5分,血竭5分,輕粉5分,雄黃5分,小鼠(未出毛)2枚(炙乾)。 主治:痔漏,痔根脫落後。
生肌散, 出處:《便覽》卷四。 組成:乳香1錢,血竭5分,輕粉1錢,寒水石(煅)3錢,沒藥1錢,海螵蛸5分,龍骨6分,兒茶6分,黃丹1錢半,赤石脂(煅)1錢半。 主治:爛瘡不收口,並刀斧傷出血不止。
生肌散,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象皮(炙)1兩,血竭1兩,赤石脂(生)1兩,乳香(炙)1兩,龍骨(煅)1兩,冰片3錢,沒藥(炙)1兩,兒茶1兩。 主治:生肌止痛。主治:瘡癤潰後、潰瘍,久不收口。燙火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